返回

第711章 给诸葛亮三年,还你一个新益州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711章 给诸葛亮三年,还你一个新益州 (第2/3页)

“官办民营”。让民间稍稍发挥一些“主观能动性”,给一点经营利益的分润激励,让大家的积极性更高一些。

    所以,诸葛亮要确保所有盐铁工场都肯收蜀锦作为货币,还是很容易做到的。光靠行政命令就能解决七八成问题,剩下一点小问题再靠“市场调节的无形之手”,也就差不多了。

    如此稳健调控之下,益州各郡之间的商贸顺利高效地运转起来,大家都能充分开工,民间也就能轻松实现共赢,从工场主到雇工,都能过上比原来富足的日子。

    到了这时候,民间已经没有一个人再会怀念当初刘璋治下的时代了——虽然刘璋治下的时代,有一个最大的好处,那就是益州本地人不用为外部世界的诸侯争霸出力打仗、益州本地的人力物力都可以花在本地人身上。

    但是,诸葛亮治蜀仅仅两年,他解放出来的新生产力,对于本地人生活的提升,就已经足以覆盖掉刘璋治蜀时期“不为外部世界出力”所能省下来的钱粮。

    诸葛亮的开源所得,超过了刘璋不打仗的节流所得,百姓都看清楚这一层后,对刘备阵营的统治,自然是彻底心悦诚服。

    在一个“生产力投资增速”不断上行的阶段,各种各样的矛盾,总能被掩盖掉。这个道理,原本在诸葛亮脑中,只是模模糊糊地意识到。

    但是前些年跟大哥讨论内政治理之道后,大哥提纲挈领地帮他梳理了一遍,长期耳濡目染后,诸葛亮对此的认识也就更加充分和彻底了。

    食利阶层囤积盘剥所得,虽然也会导致相当的不公平,但至少他们盘剥之后不是选择窖藏起来。

    只要他们肯把钱再花掉、流回社会,让无地的赤贫之人也从被雇佣和服徭役的渠道混口饭吃,就能缓解很多冲突。

    真正会导致劳动力闲置、贫者身无立锥又无法生存窘境的,是食利者盘剥到之后,也不用于恢复生产,而是直接窖藏起来,那样才是最容易出现大问题的。

    东汉经过这些年的战乱,社会经济和生产力的破坏还是很明显的,可以投资和恢复的地方非常多。只要执政者能找到一个引导的办法,让盘剥所得能运转起来,就可以让民生快速恢复。

    其他公平性的问题虽然也重要,但事情都有轻重缓急,在最后这几年灭曹冲刺期内,那些都暂时不算主要矛盾。

    ……

    回到成都后,稍稍花了几天时间,诸葛亮就把自己离开这段时间内,蜀中各郡的内政近况梳理清楚了。

    该做出调整的地方,他也都干净利索地给出了处置意见,并且下发各郡立刻贯彻。

    都江堰的修缮工作,耗费的粮草和铁器还是非常多的。虽然不需要其他郡支援,但也把蜀郡本地的存粮花得七七八八。

    按照诸葛亮此前去襄阳时、向刘备请示过的那番规划,他原本是打算利用两年的冬天,分批把南中四郡不服王化的蛮夷势力,好好整顿一下的。

    如今蜀郡缺乏存粮,再想在今年冬天动兵的话,难免就有些冒失了。

    所以秋税账目大致清理出来后,杨洪便主动请示:“敢问令君,是否需要让广汉郡押运一批军粮到蜀郡,用于今冬对越巂郡的用兵?”

    诸葛亮认真评估了一下,最终决定还是减少折腾,调整计划:

    “没这个必要,大不了今年冬天的用兵规模砍掉一部分。从蜀郡出击平定越巂的计划,就搁置到明年春耕结束后、那段短暂的农闲时节。

    今年冬天,就只执行从犍为郡东进,平定牂牁、打通黔中道的计划。如此一来,今冬平黔中,明年春夏之交平越巂,明年冬天再对建宁等地下手,刚好能确保同时用兵的规模不至于太大,又能始终有兵可练。”

    诸葛亮的这个微调,也算是非常实事求是了。

    反正平定南蛮不是一个需要抢时间的任务,一切筹备方案的优劣,都要以“在最低成本下实现目标”为标准来衡量。

    因为赢是肯定能打赢的,这就是一连串的练兵之战,要以战养战,必须重视降本。

    广汉郡的粮食,再大费周章运到蜀郡来,哪怕距离不远,也是一番额外损耗。

    不如让蜀中的驻军主力多去广汉当地驻扎几个月,就地吃粮训练,闲时也让部队也做些建设劳役,就地屯垦,总之就是尽量降低部队在和平状态下的维持成本。

    就算最后到了种田休战期结束、益州各郡都还有余粮,可以运出去支援北伐,那也可以从广汉郡直接沿着涪江顺流而下,由长江出川去荆州,至少省掉了去蜀郡额外兜个圈子的损耗。

    不管怎么说,诸葛亮的规划,都是精打细算,尽量最省的,把一切不必要的损耗都压到最低。

    不过,广汉郡田园开垦充分,缺乏荒田,当地闲散驻军一多,可以开荒的平原就不够用了。对此诸葛亮也有办法,那就是适当开发开发当地的丘陵缓坡,利用龙泉山区开发不充分的缓坡多种茶树果树。

    东汉时期对于丘陵山地的农业开发程度,始终是非常低的,哪怕是人多地少的蜀地也是如此,只要想种茶果,就肯定有适合的土地可供额外开发。

    在“商品经济”不够发达的时代,多种果树或许无法明显补贴民间的粮食需求,因为水果太容易腐烂了,难以长途运输和交易。而果农又没法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