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9章 刘备:曹营晚辈诸将,除孙权外,余者不足虑耳 (第3/3页)
,刘备军各部都相应调整了军事部署。
南阳郡关羽那边,对梁县和叶县的攻势姿态,很快就收敛了,关羽的军队撤回鲁阳和博望,高垒深沟,开始搞防御相持。
汝南张飞这边,在最后雷声大雨点小地作秀攻城了几天后,也虚晃一枪,果断收兵。
甚至为了确保演技更好一点,诸葛瑾还提前派信使关照张飞,凡是带不回来的攻城武器、又没什么技术含量不值钱的、保养维护成本高的,可以就地丢弃并烧毁。
当然如果可以低成本拆卸、把值钱零件运回来下次重复利用的,那该拆还是得拆。
毕竟未来将会有两年左右的休战种田蓄力期,很多攻城武器如果一直维护着,说不定比将来再重新造还费钱了。只要把值钱零件拆回来就行。
就好比后世一战结束后,阴国人维持了一支落后的大舰队二十多年,投在舰队维护上的钱,都够重新造一批新锐战舰了。
还不如战后就把老旧军舰当赔款或者拆解回收,等要打仗了再重造新锐——当然这些说法也都是事后诸葛亮,毕竟一战刚结束时没人知道这是二十年的休战。
诸葛瑾只是提供了一个思路,具体怎么做最划算,自有相关的技术性和财务性下属去算计。
最终,张飞丢掉了一批已经损坏、无修复价值的老式云梯,还有一些破损葛公车的断柱折板,还有些廉价可以就地取材的壕桥车,在撤军时放了一把火,全部烧掉。
还若有若无地放出话来:孙权之铁壁擅守,实乃他张飞平生仅见。连之前揍曹仁揍于禁、徐晃时,都没那么强烈的感受。
有孙权在,刘备军不想再从汝南北上伐曹,下次还是换条路吧。
这样的“利好消息”,当然是在短短数日之内,就传到了雒阳。
曹操本人最近刚刚陪着天子回到雒阳,他还需要花点时间重新肃清和掌控朝廷,解决一批反对者,所以没空留在颍川前线督军。
听说了这些消息后,曹操内心自然是不信的。
连带着曹操的本家侄儿曹真,都私下给叔父上秘奏,强调这可能是敌军的骄兵之计,不可深信。
曹操看完之后,淡然一笑,也私下回复曹真,让他别担心,自己对曹家子侄的信任,肯定是超过女婿的,他知道这是刘备的挑拨离间。
除了曹真的秘奏,其他谈论此事的朝臣也不少。
比如跟曹操一起刚到雒阳的荀彧,他本就以知人善任著称,又官居尚书令,有这个职责提醒曹操。
荀彧就找了个机会,私下里不无担忧地对曹操挑明:
“丞相,近日张飞退兵,却盛传孙权擅守,这恐怕是模仿范雎的反间之计,实在拙劣!当年范雎隐匿白起,却言秦军藐视廉颇,只惧赵括,后来的事情,天下皆知。
如今朝廷兵马虽遭小挫,丢失了些郡县,但老将宿将仍在,切不可因为拔擢少壮,便寒了老将的心。”
如果是前些年的曹操,听了荀彧这些劝,自然是会尽量考虑的。
但最近一两年,荀彧在越来越多的问题上,与他不太搭调,曹操对他的耐心,也渐渐消磨了。
面对荀彧的觐见,曹操只是一副“你虽然懂,但你看问题时的站位不够高”的姿态,淡然反驳:
“这些道理,孤岂能不知?但有功不赏,朝廷将来还如何服众?不管张飞退兵有没有诈,至少他是真的退兵了!而且暂时看来也不会再犯。
之前公明、子丹花了多少兵力,数战损兵折将,也没能让张飞退走,现在他就是硬啃仲谋这块硬骨头啃不下来才退兵的。如果不隆重升赏,天下人如何知道新蔡之战,是朝廷胜了、刘备败了?
文若,看问题要有大局观,不能就是非论是非。朝廷太需要一些胜利来宣扬宣扬,鼓舞人心士气了。”
曹操说完,内心竟有些寥落,忽然觉得,文若怎么还不如年轻的仲达有大局观?
仲达这人,就很会做人,前一天刚殷勤地跑过来,委婉暗示地恳请丞相、尽快封赏上蔡之战击退张飞的有功诸将。
这才是为主公分忧该有的样子,而不是想着自己爱惜公正的名声、只想当个老好人。
——
PS:明天就转入休战种田期了,这段会快一点,穿插南蛮征服,然后就是最后一卷的北伐了。
至于天下一统后的治理番外、制度变法革新,具体要不要写,还是略写带过,看大家到时候反馈。
感谢大家支持本书到三百万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