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705章 刘备:不是孤打不下许都,孤是担心曹贼拿天子当人质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705章 刘备:不是孤打不下许都,孤是担心曹贼拿天子当人质 (第3/3页)

  那么,我们就不能闷声不响,得把这个道理挑明了,向天下人先潜移默化地铺垫、宣扬,把政治上的得利抓足、抓实了。

    我确实不建议益德继续北上强攻,但不能让天下人觉得,我们是打不动了。而要让他们觉得,我们有余力打,只是为了怕曹操挟持天子当人质、以弑君相威胁,所以我们才不打。

    把我们不能的事情,说成是不想,说成是担心逆贼危害天子安危,天下人才会彻底对主公心服口服。

    而且只要我们这样宣扬了,就还有一层额外的收获:当年袁绍、曹操等联手讨董时,讨董本身当然是对的,但是他们逼近雒阳时,也不曾顾虑天子的安危,不曾担心‘董卓一旦跟天子一起被围,会不会以天子为人质、弑君泄愤’。

    如果今天主公想到了这一点,并且点破,那么主公的高风亮节,岂不是就盖过了当年袁绍、曹操?如今天下之所以还有相当一部分人相信曹操是汉臣,就是因为曹操当年也有过为国讨逆的义举,有人相信他一开始确实是真心救大汉。

    但如果主公今天跟他做一个对比,把这里面的高下分清楚,天下被曹操蒙蔽的人,也就会大大减少。将来我们全力北伐时,遇到的抵抗才会更小,有更多敌军可能弃暗投明。相比于那些收获,如今一城一地早得晚得,又有什么关系呢?”

    刘备这才眼神一亮,整个人精神振奋,他还从没从这个角度想过问题。诸葛瑾的提醒,竟帮他点亮了一个新的审视方向。

    天下诸侯打来打去,二十多年了,有人抢天子,但似乎真就没人担心前一个挟持天子之人、在危急关头拿天子当人质,用天子的性命威胁勤王者退兵的。

    这一方面,固然是因为挟持者本身没有道义,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挟持者知道来“勤王”的人同样没有道义。就算自己挟了人质,也不会有任何实质性效果。

    勤王者肯定会继续逼上来,巴不得挟持者把皇帝杀了,然后勤王者再杀了他,以“为先帝报仇者”自居。

    久而久之,刘协这个傀儡倒是保留了下来,但朝廷的威望却越来越扫地。

    但今天,刘备如果做了这个“说自己有能力打下国都,但为了天子的个人安全,不得不放弃,或者不得不跟国贼谈判,要求国贼以‘不伤害天子’为代价,让国贼逃命”的决策,并且广为宣扬。

    那刘备占据的道义制高点,就会被再次无限拔高,达到一个汉末诸侯此前从未达到过的高度。到时候时机成熟再以势压人,必然无往不利。

    那是绝对的实力,加上绝对的以顺诛逆。

    而这么做,其实还有一层额外的好处——只不过这层好处,就有点羞于启齿了,所以诸葛瑾没法立刻说出来。

    那就是,刘备这么宣扬后,如果刘协还心甘情愿跟着曹操走了,那就说明刘协失德。天子自己贪生怕死,不肯为社稷捐躯,甘愿做国贼手中的一颗棋子!导致勤王讨逆的忠臣良将无法施展!

    如果天子有骨气,这时候不是该宁死也不当人质的么?

    当年义帝宁可被杀,也不愿意给项羽当傀儡,结果便宜了高祖,打着给义帝报仇的旗号去进攻项羽。

    这个故事,还是建安元年时、当时还只是一介白身的诸葛瑾作为刘备使者进京面圣、跟刘协讲过的。

    刘协当时还叹息了一番,赞叹义帝有骨气,还说大汉果然是天命所归,原来大汉的天命是这么来的。

    后来才有了诸葛瑾那套“殿兴有福、后手正当防卫者当有德”的正统论哲学理论的大行其道、渐渐成为大汉天子内心愿意尊奉的大道。

    至于刘备阵营内,刘备本人更是早在十几年前,就无条件信奉了诸葛瑾提出过的这套正统论哲学原理,而且是一丝一毫都不曾怀疑,彻底全盘接受那种。

    只可惜,刘协这人嘴上一套,行动一套。说得那么赞赏义帝的骨气,他自己却怂。

    当初建安五年、官渡之战前夜,董承、吕布在许都集结私兵反曹。

    刘协最后看曹操有埋伏,贾诩帮曹操伏兵控制回了许都城内的局面,刘协就怂了,卖了董承、吕布说他们是矫诏谋反。

    这事儿,多多少少对于刘协的人品是一种污点,也是天子的一种“失德”,只是那事儿不够大,董承和吕布也确实不靠谱,所以后来才没什么人提。

    但还是那句话:凡事可一不可再。当年刘协卖了一次董承、吕布,还能说是年轻识浅初犯。

    时隔九年,如果刘备先表态,表示他是担心天子个人安全才不强攻许都,而刘协在听了皇叔的表态后还怂,那就是彻底失德了。

    当然,道理是这番道理。可诸葛瑾绝对不会说出来的。

    让天子失德,让天子将来被人指责不配其位、当从汉室宗亲中另选德才兼备、受命于天的人来中兴汉室,这话是绝对不能说出口的。

    大家心里隐约明白就行了。

    因为诸葛瑾说得过于隐晦,又故意停顿了很久,等刘备自己思考,而他只是非常点到即止地稍稍引导。

    所以刘备想了很久,才大致明白过来,内心也是微微一惊,不过明面上并没有说出来。

    至于另一边的诸葛亮,则是早就听出大哥的话里有点问题,他略一思忖,便眉头一皱,没有做声。

    显然诸葛亮已经秒懂,比刘备反应快多了,但他同样不能说。

    刘备看看诸葛瑾,又看看诸葛亮,心中终于有了决断:

    “那就这样吧,孤记得,孔明上个月一直在忙着起草一卷文书吧?还是子瑜提供的思路,是讲项羽兵败后、尽快自尽以结束天下战乱之德的。

    义帝有宁死不屈之德,项羽有兵败后干脆自刎结束百姓痛苦之德,这两件事情,倒是可以合在一起,好好宣扬呢。

    顺便就跟我军顾忌天子个人安危、投鼠忌器之德。三德混在一起好好宣扬,哪怕这次军事上不扩大进攻,也要把攻心和威望捞满、为曹贼下次退无可退夯实基础!

    具体怎么做,孤也不知道,你们兄弟俩自己看着办吧。那些营救降将家眷、夹带劝降的活儿,也可以一并掺杂着做。”

    诸葛瑾和诸葛亮立刻表示领命,他们兄弟俩会把这波造势立德的伟业,好好操持稳妥的。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