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6章 轻取新野,兵临宛城 (第3/3页)
一百多里地,是没有县城落脚的。所以曹仁那次才被张飞追得挺惨,最后两败俱伤。
但是从新野再往北去到宛城,虽然总路程比樊城到新野还远一点,大约有一百三四十里,但中间还有育阳、棘阳两座县城落脚,所以每一段路程最远也就五十多里,偷跑抢个时间差是可以安全撤走的。
曹仁军也是提前做好了要丢地盘的准备,所以在新野城内留的储备物资并不多。如果关羽不来进攻,曹仁留在城里的粮食也吃不到夏收。
现在提前跑了,城里也没剩多少粮食,基本上士兵们每人背一袋就可以随身带走。实在还有点多,那也容易处理,毕竟打仗消耗不可能算那么准的。
打定了这个主意,四月十六当天,曹仁连夜就让一部分步军坐船渡河,去往白河西岸、淯水以北徐晃的营地集结,然后跟徐晃的步兵一起,往北撤退。
这一次,因为两条河流的阻隔,关羽也没能第一时间发现曹军的撤退,直到天亮后才发现情况,反应速度比樊城战役时还慢了一些。
但这也无伤大雅,因为关羽知道,敌军后续据点密集,有很多支撑点,想要围歼敌军是不可能的。
能逼退敌人、快速取城,也算是不错的胜利了。
发现敌军一部撤退后,关羽立刻和诸葛瑾商量了一下,诸葛瑾建议关羽试探性发起一下攻城,但随后就发现曹军守得还挺坚决,而且曹仁本人居然还在城上督战。
发现当天暂时攻不破后,关羽也就果断收兵,并没有立刻拿人命往上不计代价填。
回来后,跟诸葛瑾再次商议,诸葛瑾结合最新得到的实战情报,终于精准判断出:
“曹仁这定是分批撤军了,并以精锐断后,还亲自督战。我估计他肯定是让行动迟缓的重步兵先撤,然后才是轻步兵和骑兵。就是希望利用骑兵的速度优势,确保他彻底弃城时,我军追击不了。”
关羽:“那可有什么见招拆招之法、专门针对曹仁的撤军方案?”
诸葛瑾想了想:“也没什么好办法,要不我们也分兵轻装北上,做出威胁育阳县的姿态,让敌军在育阳也立足不稳,不得不加速后撤。至于他们撤军路上,我们能追上掩杀一阵就掩杀一阵,追不上也没办法。”
关羽顺着这个思路琢磨了一下,这也确实是最稳妥的办法了。
之前他不敢让部队不顾后勤补给、孤军深入绕后,也是怕敌军兵力依然充足,能对己方绕后的偏师发起坚决反击。
但是现在情况又变化了,新野城内相当一部分守军已经往后撤了,剩下这点兵力,再想对关羽绕后的偏师构成威胁,也未必有那个实力了。
战场上,双方的局部兵力对比,都是瞬息万变不断调整的,机会来了,那就要牢牢抓住。
“子瑜所言也正合我意,就这么办吧。明日分出军中骑兵,绕后威胁育阳县,并且要让曹仁知道这个消息,最好是截杀几队敌军的联络信使,敲打敲打,逼迫曹仁撤得更加仓促。”
关羽说干就干,次日便按这个计划部署了。他的部队很快就做出了绕后的姿态,逼得曹仁不得不加快进度,当晚就把城内骑兵也都撤走,连走之前在新野城内充分搞破坏都赶不及了。
为了防止被关羽咬得太死,曹仁甚至没敢在最后一队士兵撤退时放火。因为他知道只要城里火起,关羽瞬间就会黏上来,到时候他就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而不放火,就意味着最后这一批大约够军队吃上大半个月的存粮,没法全部烧毁,注定会有一部分资敌,城内的房子也来不及烧。
曹仁只是在走之前,把粮食都尽量散发给城内仅存的百姓。
这当然不是曹仁良心发现了,而是这样一来,关羽要想筹措曹军的军粮为几用,就得去搜刮百姓了,会丧失民心的。
最终,关羽在曹仁撤走后不到半个时辰,就发现了异动,并且又发起一次试探性夜袭,夺下了已经不设防的新野。关羽唯恐有诈,又搜索了半夜,彻底控制住全城。
发现曹军的余粮已经被曹仁发下去之后,关羽也没为难那些苦哈哈的新野百姓。城内大部分百姓已经被提前撤走了,留下的都是被曹军抓来当辅兵和苦役的,要帮着修城墙搞运输,最后关头还被作为疑兵抛弃。
关羽的军队也不差这几口吃的,发下去的粮食就归百姓了。
此后数日,关羽继续稳扎稳打,步步推进。
连新野都没能挡住关羽军,育阳、棘阳等小县城,就更挡不住了,关羽基本上能以三五天一座县城的速度,往前快速推进。
他甚至还有余力,分兵沿着淯水逆流而上,去取穰城——穰城这地方,在南阳郡境内,重要程度也算是仅次于宛城了。
当年张绣他叔张济,从武关道杀出来,想要夺刘表的地盘,就是在穰城这地方被黄祖射死的。然后才有了张绣服软给刘表当客将。
关羽包围了穰城后,如果能顺利夺取此地,也就相当于堵死了关中方向的曹军、未来出武关道威胁南阳的可能性,也算是减轻了刘备军西侧的防御压力。
经过十几天的运动战拉锯,到了四月底,关羽顺利兵分两路,分别沿着白河和淯水,东路兵临宛城,西路包围穰城。
整个过程中,曹仁并没能组织起任何一场坚决、持久的抵抗。
——
PS:这些地方没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没必要详细水一个城一个城攻过去。所以就流水账略写一下,直接推地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