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695章 泰山府君的生死簿都没我说得准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695章 泰山府君的生死簿都没我说得准 (第3/3页)

  他忍不住一拍折扇,然后就语速飞快地试图猜猜看大哥的本意:

    “大哥方才之意,莫非是想向天下宣扬‘项羽在天下二分之际、看清了他与高皇帝二人,只要有一人死了,天下百姓便能不再被战乱之苦所扰,所以在注定无法翻盘后,果断自刎认输,让天下人少受了几年苦。

    而高皇帝也正是因为他在分出胜负后快速就放弃了无谓的抵抗、没有制造更多杀戮,所以才饶了项氏全族不死、只要与项羽本人划清界限即可?’,这种‘天下只剩两人,弱者速死’的行为,也算是一种对德运的稍稍挽回?所以项羽全族才没有一并遭到覆灭?”

    刘备在旁听得一愣一愣的,诸葛亮刚说完,他就赶紧转向诸葛瑾,又飞速追问:“是这样么?孔明猜得对么?”

    诸葛瑾点点头:“确是如此,还真被二弟猜到了。没错,只要我们这么宣扬,一口咬死高祖当年就是这么想的。那么高祖当年到底是如何想的,就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天下人相信主公是这么揣测高祖本意的,所以将来主公也会这么想。

    如果曹操顽抗到底,明明非输不可还继续打下去,那就让他全族覆灭。

    但如果他能在不可挽回、人心离散之后,就如项羽那般自刎,让我大汉不至于流血鏖战到收复最后一个州。那么,就算留下他曹氏当中的一两支活命、令其改姓,以示宽容,也未必不可。”

    诸葛瑾这个设想,也并非蓄谋已久。

    天地良心,他纯粹是今天跟二弟针锋相对、高强度头脑风暴互相辩难,最后碰撞出来的这些想法。

    但是既然想到了,他也就忍不住顺着这个思路完善一下。

    兄弟俩就事论事又细化讨论了几句,聊得旁若无人,一边的刘备根本跟不上这俩兄弟的思路。

    最后,诸葛兄弟很快得出一个结论:这事儿既然想到了,那就该顺便安排起来。比如,今年就可以想办法著书立说造势、宣扬这种历史解读。

    因为学术造势要想传播和见效,本来就需要一个过程。尤其曹刘敌对的情况下,刘备阵营宣扬的东西,指望曹操阵营不封杀、任由其传播,那是很难的。

    所以,趁着眼下曹刘未来可能有两年的休战种田期,先把这些学术观点宣扬出去,慢慢渗透扩散,让曹操占领区的士人也尽量有所耳闻,就非常重要了。

    因为只有天下人都潜移默化相信了这个观点,才会让曹操阵营在将来最后阶段的抵抗意志进一步薄弱、瓦解,让大汉在未来统一之战中,有可能避免“血战到收复最后一州”的程度。

    这个功德,可是非常不小的。

    如果将来大汉的重归统一之路,能够少打一个州,甚至两个州,逼迫对方直接投,那能少死多少人?

    而且,诸葛瑾这么干了,才有可能让曹操看到“真到了那一步,曹家人的旁支也是有可能活下来”的希望。

    那样,曹操就有可能在最后关头,揣摩刘备的心思,想着“我到底要怎么做,才能在兵败的时候还保住一脉”。

    不管曹操如何揣摩如何解读,只要曹操在最后阶段知道害怕,知道去揣摩,最终的结果肯定是对刘备有利的。

    就是这么简单。

    ……

    讨论明白这些道理后,诸葛瑾便顺势向刘备开诚布公建议:

    “主公,我以为,我军从今年开始,可以考虑著书论史,广为宣扬上述历史解读,争取让曹营高层也渐渐知道我们的想法。

    太史公的《史》也好,班固的《汉书》也好,之前对刘项之争的点评,我们也都可以再评一次。不管这些论述究竟能有多大效果,哪怕曹营高层不信,也一样可以起到打击敌军士气的效果。

    因为这能让敌人看到:我军已经开始筹划将来如何对这段乱世盖棺定论了,这个姿态,就足以让敌军看清主公的自信。”

    刘备对这些事情并不是很懂,但被诸葛兄弟这么一解释,他也觉得这事儿听起来确实很提气,很能展示自己的自信和胸襟。

    这并不能类比为那种狂妄的“半场开香槟”,而是纯粹深邃的、对历史必然的讨论,

    类似于在还没胜利之前,先写《论持久战》,告诉敌人,按照历史的必然客观规律,你们已经完了,只是等着销账呢。

    咱说的话,就是历史的真理,说了敌人最终会怎么死,他就得怎么死,就跟神谕和泰山府君的生死簿一样无可躲避。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