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694章 账不是那么算的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694章 账不是那么算的 (第2/3页)

磨炼,就直接拉去跟曹操的老兵打,绝对是要吃亏的。哪怕装备有明显优势,也未必能完全弥补兵源素质和战斗意志的差距。

    诸葛亮看主公的表情变化,就知道主公差不多被说服了,他也因此对大哥投去了一个感激的眼神。

    没想到大哥身在荆州,从没去过蜀中,对南中的情况了解,却颇为扎实。估计也是看关于西南夷的史书古籍看多了,以至足不出户,也能知天下事。

    于是,为了让主公彻底坚定决心,诸葛亮也恰到好处地抛出了最后一条算账理由:

    “其实,是否发动有限的南征,还有一笔账,我们都还没有算过。众所周知,如果等待北伐那两年,我们可以让大部分将士解甲归田、化作军屯以生产劝农为主,那么确实可以节约一大笔军粮。

    但问题是,刘璋和刘表留下的旧军,此前就缺乏操练和军纪,也没什么实战经验。要想让他们在未来的北伐中形成战斗力,哪怕不让他们参加实战,那也得抓紧这两年,对其进行集中操练。

    集中操练也是需要耗费粮草的,只要不能军屯自给自足,这些兵马‘住与行劳费正等’,既然如此,何不以战代练?而且敌人也不强大。

    此外,我们此前都忽略了一点,那就是因为秦岭险阻,未来我军讨伐曹贼,不会再走秦岭北上。所以益州的钱粮要服务于北伐,只能是顺江运到荆州,再走荆州北上。

    运输也很耗费物资,也有沿途损耗,所以益州的一石米,或许只能发挥出荆州这边七八斗的效用。既然如此,在北伐没有开始之前,不如把那些兵多而不精、需要操练而又不能暂时解散的军队,尽量配置到益州操练。

    如此和平时期,在益州就地就粮,省下荆、扬、徐的粮草,用于未来的全面进攻战役,对于北伐大业的全局统筹,也是一种俭省。”

    诸葛亮提到的“住与行劳费正等”,历史上是他在写《后出师表》时才提到的,但其中的道理,诸葛亮显然很久之前就能想到。

    不打仗能省粮食,那是建立在能把这些军队的劳动力解放出来、自己军屯养活自己的大前提下的。

    如果军队不打仗也要脱产,那么打与不打成本又能有多大区别?

    而且最关键的是,诸葛亮还注意到了益州封闭的地理特性。

    益州的大宗物资要运出来,运输成本始终是绕不开的大问题。

    所以把一个不太精锐的普通士兵,放在益州吃两年粮食,边操练边小规模战斗历练。

    绝对比把他放在益州以外的其他州驻防、然后到了战时再把益州的粮食运出来,要更加节省。

    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北伐开始之日,益州当地的存粮都用来和平年代养活大军、历练大军了,也不用往外运。而外部世界的粮食全部省下来,用于直接北伐,整个综合效率起码能提升几成。

    这个数学账,刘备关羽之前还真就没这么算过。

    诸葛亮把账目梳理清楚后,刘备终于觉得耳目一新,不得不承认诸葛亮的计划,确实是最合适的。

    刘备想明白后,最终拍板道:“既如此,孤还能有什么疑虑?未来两年,对南中用兵与否,何时用兵,就全由孔明自行定夺便是。

    待新野、宛城这边战事停歇,就把荆州这边的新降军也都拉去益州就食,轮换操练南征。

    依孤之见,反正越嶲郡、牂牁郡各处一方,攻打这几个郡的时间可以错开,调动的部队也可以不同,如此可以让更多的军队得到历练,也为将来北伐打好更扎实的基础。”

    刘备最后这番结论,居然还学会了举一反三,想用同样的资源和钱粮,换取让更多军队得到实战的基础历练。

    诸葛亮不是说,对付南中,需要三万人的军队、前后大半年的时间么?

    既然如此,完全可以在不同的时间段,同时始终用三万人作战、但用的却不是同一个三万人。

    比如牂牁郡天气最凉快,可以先打,那就等秋天的时候,先在牂牁郡方向动三万人,耗时一个季节,把牂牁搞定。

    越嶲郡不如牂牁郡那么凉快,要到冬天再打,那就从蜀郡方向调另外一个三万人,一个季节之内搞定。

    左右两翼都搞定了之后,也清出了南下益州郡(建宁郡)的道路了,再另用一个三万人,把建宁的雍闿干掉。

    如此算下来,岂不是前前后后能有九万人得到实战机会?而同一时刻调用的人数,又没有超过三万,组织度和后勤的损耗,也不至于因额外的复杂性而提升。

    这种打法,其实已经有点类似于后世的“轮战练兵”了。

    但区别在于,如果面对的是单一战场,“轮战”需要付出额外的运输成本,你得把不同的部队,先后运到前线去实战历练、再把旧的经过历练的部队拉回来。

    而让诸葛亮在对付南中三郡时、按郡为单位动用不同的部队,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这三个郡本就不在一个方向上,调兵的运输成本并不会叠加,也不用额外走冤枉路。

    最多也就是去最远的益州郡的部队,可能要走一段跟去建宁郡重复的路程,要沿着凉山内的邛崃河谷行进。

    但这点冤枉路,相比于全局“物流成本”,几乎是忽略不计的。

    最终,在刘备阵营高层的群策群力下,在诸葛兄弟“真理越辩越明”的互相印证下,加上刘备自己的临门一脚举一反三,这个计划最终得以顺利出炉。

    因为最后一点节省成本的补充意见,还是刘备自己想到的,所以刘备对于这决策也就更有亲切感了,将来愈发不可能改主意推翻这一想法。

    此事也就算是尘埃落定,板上钉钉。

    ……

    敲定了此番来襄阳的主要目的,诸葛亮也算了却一桩心事。

    不过,对牂牁郡的用兵,至少也要拖到今年的秋收时节。

    而其他治蜀变法的日常工作,也都安排推进下去了,暂时不需要诸葛亮本人亲自操心。

    诸葛亮来一趟荆州也不容易,肯定要多住一段时间,跟主公好好汇报工作,多聊一些细节,也好加深刘备集团高层的人事磨合,让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