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2章 东西两诸葛,文武两开花 (第2/3页)
建设工作,但其他方面缺乏政绩。而按照东汉两百年来的惯例,要想走上太守或者至少郡丞的位置,首先得在“安抚地方”等方面有成绩。
可偏偏去年诸葛亮治蜀之前,已经明令三令五申过了,他只看建设方面的政绩,而且钱粮筹措靠上面统一调度、收支两条线。不看地方安抚、治安这些政绩。
如此一来,东汉持续了两百年的“地方豪强以闹事、导致地方不安为筹码,威胁太守/县令向他们妥协,以保住自己的政绩”的做法,在诸葛亮手上也就彻底失效了。
当然,这个过程中,还是有不少不信邪、消息不灵通的愣头青。一看杨洪、张裔等人在推行代役钱和租庸调时,不考虑他们的利益,所以继续跳出来搞事情的。
可惜这些地方上反对新法的不安骚动,也都被诸葛亮另外派一条线,以极快的速度武力解决了——反正去年诸葛亮可是在益州留了好几万精锐部队,还都是甘宁、周泰、蒋钦这些水贼出身的大将统领,维持地方安宁。
为了快速治理好蜀地,去年刘备军甚至舍得让甘宁这样的大将、错过荆北之战,这投入成本不可谓不诚意了。
而诸葛亮的敏锐又是世所罕见,他每次都能发现地方世家豪强想要搞事的蛛丝马迹,然后提前部署、就等着对方跳进坑里来。
最终,当地豪强的种种反抗,全部被举重若轻、恩威并施地搞定了。诸葛亮想要推上去的实干派治理官员,纷纷顺利坐稳要害。
整个过程中,还有一些小插曲——地方上反抗的豪强世家,有些还跟已经投降的刘璋旧军队里的将领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所以诸葛亮动用甘宁、周泰等人钓鱼的同时,也有个别刘璋旧军队里的部将滥用职权、勾结地方豪强的罪证被勾了出来。
诸葛亮当然也不会手软,对于明显逾越得太过分、罪当致死的,他毫不犹豫下令予以处决立威。
对于其他被裹挟的、被蛊惑的从犯、胁从犯,他也宽严结合,执法适度,让人心服口服,无法挑剔。
如此一来,刘璋留下的那七八万旧军队,也稍稍得到了改造。杀了几个勾结营私的军官,褫夺了其他十几人的兵权。
理由都很充分,审理也都是公开的,判决就更要公开了,上上下下心服口服,没人觉得诸葛亮判得不对。
所有明面上的反抗都被诸葛亮搞定后,当地世家豪强能打的最后一张牌,也就只是从舆论角度,暗搓搓说些坏话罢了。
考虑到诸葛亮搞了“收支两条线”,为地方建设筹钱,杨洪、张裔这些人都不用亲自筹钱,只管花钱,把钱花得更有效率。所以那些世家也没法攻讦杨洪、张裔这些人敛财。
于是,他们只剩下最后一个选项——钱是诸葛亮抓总筹的,那就攻讦诸葛亮本人趁机敛财中饱私囊。
但这种可笑的言论,很快也不攻自破了。
因为这一世的诸葛亮,虽然也过过锦衣玉食的生活,被大哥恩泽波及,少年时就条件很好。可是入蜀独当一面后,诸葛亮就更改了生活作风,在成都一年,他就过一年简朴的日子,以身作则,财物账目也很清晰。
他虽然没机会写信表明自己在蜀中只剩“薄田十五顷、桑八百株”,但也用了别的办法,公开了自己入蜀后得到的个人财富,总之就是让那些攻讦他的人完全无话可说。
可以说,诸葛亮治蜀期间的一切阻力,都被他见招拆招粉碎了,而用时仅仅才一年多,实在是手拿把掐。
书信的末尾,诸葛亮最后大致总结了一下自己的政绩:
经过一年多的强硬治理,新法基本上已经走上正轨。后续就是扩大规模和磨合的问题。
今年益州的内政工作重点,一方面是复制去年的模式,扩大施工规模和徭役规模,把都江堰修复工作做完,并且对犍为郡的井盐和天然气炼钢进一步扩大产能。
另一方面,就是希望有机会,彻底整顿刘璋留下的旧军队,去芜存菁,筛选编练出真正在未来北伐作战中堪用的精锐。
把老弱放归为民,对于那些闹事的刺头兵油子,或是将来有临阵脱逃倾向的,确有罪过,就罚为官府直接管控的苦役营。
至于今年规划的这些工作,具体要怎么做,诸葛亮在信中表示:
他安排完蜀地的春耕工作后,就会亲自来一趟襄阳,当面汇报。
同时也是希望得到刘备的授权,顺便还能跟大哥商议切磋一下,查漏补缺。
书信是三月份寄到的,信里说他三月份就会启程,可能月底就能到襄阳。
诸葛亮被刘备授予了治理益州的全权,按说不能轻易离开。但一年多才出一趟远门汇报工作,倒也算是合理。
而且刘备军眼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