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689章 收拳是为了下次出拳更有力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689章 收拳是为了下次出拳更有力 (第2/3页)

 如果非要找个例子类比的话,其在曹操心中的形象,有点像刘备那边的张松、法正发展,都是愿意为了主公的利益不择手段、得罪人当孤臣。

    不过这些暂时都不重要,曹操也就是观察观察这些人的心性,补充完善一下自己对幕僚人品的认识。

    曹操想通之后,很快接过话头,反问荀彧道:“如此说来,文若建议迁回雒阳,连借口都不用另找了。只要说当年雒阳无粮,现在恢复休养生息数年后有粮了,天子想回去就能回去,而许都不过是一临时的行在所,屈尊陛下暂住了十三年。”

    荀彧连忙逊谢:“丞相这些年对陛下供奉勤谨,何来屈尊之说。”

    曹操无所谓地摆摆手:“行了,不用解释。从朝政大义考虑,文若所言有理。但方才仲达分析的军事利弊,也不得不虑,文若何不也细细思忖一下这个问题?”

    荀彧想了想,果断地为自己的观点分辩:“军事上,迁往长安确实比迁回雒阳更易守难攻。但雒阳之利,也不容小觑。当年董卓不得不放弃雒阳,是因为形势所迫。

    当时袁绍与丞相及其余大部诸侯在荥阳,已兵逼雒阳东侧门户虎牢。孙坚孙讨逆将军,当初破了宛城、鲁阳、阳城。威慑轘辕、太谷、伊阙等雒南三关。

    河内太守王匡,则更是以其本辖郡县讨董。河内与雒阳只隔一黄河,渡河拿下孟津渡,讨董大军便能杀入伊洛平原。所以董贼当初面临的是东南北三侧的夹击重压。

    如今丞相面对的,最多仅仅只是南部一个方向的重压,既如此,又何必担心轘辕、太谷、伊阙三关是否足够坚固呢?”

    荀彧这番话,仍然不足以完全扭转“长安比雒阳军事上更安全”这一事实。

    但也算是实事求是分析、证明了“现在这种情况下,雒阳虽然比长安稍稍不安全那么一丁点,但问题不大”。

    而且雒阳军事上也确实比许都安全很多,因为许都跟宛城之间,虽然也有桐柏山阻隔,这一点上,跟雒阳与宛城之间隔着伏牛山相似。但桐柏山的缺口方城,远不如伏牛山上的轘辕等三关坚固。

    而许都和汝南之间还有相对容易通行的道路。如果刘备军将来从宛城和汝南两个方向,一个往西北一个往东北,钳形夹攻许都,那就危险了。而雒阳如今是不能被刘备夹击的。

    如此一来,军事分上稍微劣势一丁点,政治分却能赚很多,综合权衡下来,肯定还是先挪回雒阳稳妥。

    曹操听完后,又综合了一下其他几个幕僚的意见,最后正式拍板:就决定去雒阳了。

    定下了“去哪里”的大方向后,剩下的几个议题就是怎么去、找什么理由、何时去。

    而刚才荀彧那番话里,对于理由和借口,其实也顺带说了。那就是利用雒阳本就是国都、当年天子就想回雒阳、只是暂时缺粮才不得不就近移驾产粮地。

    所以几人只是在这个说辞上,又稍稍讨论润色了一下,便也具体通过了。

    最后,就是具体时间,和执行方式。

    迁都需要迁徙大量的人口和军粮,就算当地百姓暂时不用迁,朝廷官员及其家属奴仆,还有天子的后宫、宦官,加起来就能占至少大几万人了,甚至十几万。

    所以一番圈定后,曹操决定,百姓和驻军尽量暂时别动,将来就算迁都了,也还留在许县为主——除非刘备军哪一天真要继续北进,兵逼雒南三关了,有切实的作战需求,到时候再提前把军队多调过去一些。

    这也是为了避免伊洛平原的存粮被快速消耗、增大己方的物资转运损耗。毕竟许都的粮食屯了那么多年了,积蓄巨量,转移会很费事。

    最好的办法就是从今年开始,夏粮秋粮收上来后,朝廷的岁入不再往许都调集,而是调往雒阳等地。而许都这儿就慢慢把存货吃完,减少折腾。

    至于迁都的运输方式,许都周边水运还是发达的,去雒阳的话,可以尽量走汝、颍水路,再利用一段黄河航道——

    这事儿具体倒是没什么好赘述的,因为许、雒一带,大致相当于古代战国时的韩魏之地。早在战国时,魏国人就修了包括鸿沟在内的运河体系以连接河南东部的各条河流。也就最后到雒阳孟津渡那段黄河需要转一下,问题不大。

    不过,许都去往雒阳的人员和物资,运输还算好解决,而从宛城撤回雒阳或许都的人员、物资,就比较麻烦了。

    毕竟雒阳和许都之所以容易抵挡来自宛城方向的威胁,就是因为伏牛山和桐柏山天险的存在。既然有这样的险要大山阻隔,水路航运肯定是不存在了,宛城要撤空的话,很多东西都得翻山运。

    陆路运输的损耗是水运的至少二十倍,这就需要尽量精细统筹,能少走点冤枉路就尽量少走点冤枉路。

    考虑到宛城将来有可能失守,曹操当然要规划一下,未来如何循序渐进地撤出宛城周边的人口。

    这种事情,当年董卓也干过,迁都去长安,就把雒阳的人口全驱走。

    只是董卓太过残暴,行事狠辣,有统计认为,伊洛平原当时近两百万人口,活着到关中的,只有八十多万到九十万,估计有六成都死亡或逃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