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688章 祭奠郭于,商议迁都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688章 祭奠郭于,商议迁都 (第2/3页)

嘉后,曹操自然又想到了同样跟随了他二十年的于禁。

    “文则虽然在当阳和鱼梁洲之战中,连番轻敌大败。本当戴罪立功死守襄阳、耗敌待变。但他最终因为如此变故,襄阳猝然失守、以身殉国,也算是忠义楷模了。

    值此国难之际,忠臣良将难得,孤要亲自祭奠他们,还要请天子追赠官职爵位。”

    曹操缓过心情后,忍不住叹息吩咐,把郭嘉和于禁的身后事都安排了。

    曹仁在一旁,听一句答应一句,丝毫没有任何质疑。他也觉得给郭嘉和于禁任何身后哀荣,都是应该的。

    否则形势如此艰难,谁还肯舍生为朝廷出死力?

    曹操定下了处理意见的基调后,很快又想起些细节。

    他素来多疑,在脑中复盘着曹仁刚才的话,揪住一个疑点追问:“对了,襄阳城被破之前的情况,你刚才说得有如亲见,这究竟是从何处得来的消息?

    襄阳内外隔绝,最后城破时,必然全军覆灭了,没战死的应该也都投降被俘了。如何能连文则怎么中的诸葛瑾使者攻心之计、这么详尽的消息都传得出来?当时看到那一幕的,不是死了便是降了吧?”

    曹仁被曹操一问,顿时有些羞赧,这个疑点他之前居然一直没注意到。

    可能是他也不关心这些细节吧,他只希望在汇报时,显得“我军上下都已经尽力了”。

    曹仁回忆了一下,连忙补充解释:“这些细节,我确实不可能亲见。但是有一些从襄阳趁乱突围出来的逃兵,渐渐归队,从敌营带回了这些消息。

    襄阳城最终被黄忠得手时,总还有两三万战兵。加上黄忠是趁乱偷袭夺城,而非强攻破城,北门有些许士卒以小船偷偷北上突围。敌军的水军,虽然在汉水上往复巡逻拦截,也不免有漏网。

    我已经核验过了,这些逃归士卒确实是我军中的将士,而且都是北方人,连刘表麾下旧部都几乎没有。”

    曹仁一五一十把细节都说清楚。曹操麾下的北方士兵,怀念老家,所以哪怕打了败仗还要往北逃,想要回乡,这都是正常的。

    至于荆州兵降军,人家本来就是本地人,谁占据荆州他们跟谁干,这也很合理。

    曹操并不会直接曹仁说什么他就信什么,所以他又交代了一句:让曹仁把那些逃回来报信的士兵都重新编好、撤回宛城,朝廷要赏赐这些忠义之士。

    实际上么,曹操只是想再派心腹仔细核查一下,确认这些人提供的消息真假。

    ……

    襄阳前线零星“突围”回来的士兵的口供,肯定是要重新细细盘问的。

    不过这也不妨碍曹操立刻就开始着手筹备郭嘉和于禁的表彰事宜。

    郭嘉和于禁都是英勇殉国的,值此朝廷大军连败的时候,最需要这种突出忠义属性的案例,来激励人心。

    就好比后世崇祯在松山之战、十三万明军全没的情况下,还要为“壮烈殉国”的洪承畴举办祭奠七坛,并且亲临哭祭。

    洪承畴打的是何等败仗?有功劳可言么?但只要他死了,他就有苦劳可言。

    皇帝就要把人们的注意力转移到其坚贞不屈上。让天下人看看陛下对忠臣义士有多好,激励其他人在逆境中也去做忠臣义士。

    曹操此时此刻的心态,倒是与之颇为相似了。只是曹操聪明得多,他也看出了曹仁的汇报可能有不实之处。

    但只要这些不实不是太离谱,曹操也不想去戳穿那些细节出入,何必呢。

    现在需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把忠义典型先给树好了,其他次要问题都能暂时靠边站。

    另外,随着樊城和襄阳先后失守,曹军在荆北战场,可谓是又丢掉了大约四万人的军队。这样的实力损失,已经让曹操无力再守。

    而且郭嘉的死讯对曹操的精神冲击很大,当天刚听到的时候,他虽然没有立刻犯头风,好歹把情绪强压住了。

    但此后几天,他还是免不了一想到郭嘉就坐卧不安。

    头风病人一旦失眠,那绝对是非常痛苦的。曹操为了养病,不得不亲自返回许都,并把宛城的防务全权交给了曹仁。

    临走之时,他也暗示曹仁,如果打不过,而敌人又确实步步紧逼的话,可以逐次撤退,放弃一部分南阳郡的土地。

    襄、樊易手后,南阳郡大部分地盘确实无险可守了,只要白河水系延伸得到的地方,都会受到刘备军的威胁。

    曹操阵营下一道决定性的地理防线,已经退到了司、荆边界的伏牛山,和豫、荆边界的桐柏山。这两道山脉以南的土地,丢失只是时间问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