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1章 人在城在郭奉孝 (第3/3页)
敬。
诸葛瑾笑而不语,只是偶尔点到即止地逊谢,然后意思意思喝了几盏:“些许雕虫小技,何足挂齿。这飞灯也不是初次问世,都快有十年了。
如今不过是想着将其放大,以观测敌情。真要细纠起来,此物还有很大缺陷,既不能控制方向,也不能自行控制升降,今日若不是靠缆绳拴着,几乎都收不回来了。”
刘备军今天用的这个“瞭望热气球”,毫无疑问是诸葛瑾结合后世的思路,把之前的孔明灯简单放大、略作增补的粗陋产物,还有很多缺陷。
他的研发时间也不是很充分,还是上次看到曹军和己方投石机对轰战后、己方的火力观测颇为不顺、望楼和井阑老是被敌军的投石机轰击反制。
诸葛瑾才灵机一动,临时想到上马这个项目。
一般来说,近代可以稳定军用的热气球,至少要能调控火力的大小。确认热气球升天后、一旦热量不够,浮力下降,还能在空中持续加热,继续提供升力。
但诸葛瑾造的这玩意儿,除了外部的蒙皮比传统小型孔明灯加固了些,用上了薄薄的气密性皮革、再刷上漆树汁。其他各方面,都跟传统孔明灯没多大区别。
所以,运载的燃料并不多,也无法控制火势开关。基本是飞上天之前点一把火,就得一直烧着,烧到燃料用尽、热空气渐渐冷却,浮空时间也就结束了,能重新拉回来。
这种无法控制火焰开关的粗陋原始版本,也必须在热气球上系麻绳,以拉扯住球身,避免飞走。
因为是初次制造并参加实战,热气球的载重能力也比较弱,只能运载一名瞭望手。
战前简单试验过一下,当时诸葛瑾要求选择体重较轻、身高六尺以下的瘦削士卒。配上一个望远镜和几面打旗语信号的彩色旗,就可以升天执行任务了。
为了节约载重,热气球配的牵引缆绳也比较细,是只有拇指粗的麻绳,刚才傍晚收工时,还差点儿没能把热气球拉回来。如果缆绳断了,那上面的瞭望手基本就凶多吉少,只能等热气变凉后自然坠落了。
任何新技术装备,首次投入实战时,都是危险重重的。
诸葛瑾今天用的这东西,最终没出大事,已经算很幸运了,也亏得他提前让人分步测试过。
这些细节曲折,关羽、张飞自然是无法彻底理解的。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他们只看到了诸葛瑾又举重若轻地拿出了一件新杀器,把讨逆大业继续推波助澜到高潮,又哪里知道背后的风险呢。
不过好在事情还是办成了,后续靠着这一招,也能加速对曹军的消耗,加速促成樊城守军的崩盘。
……
随着观测热气球加入战场,此后数日,关羽和张飞攻城的进度明显加快了。
对曹军防御工事的破坏效率,也得到了全面提升。
压制住曹军的投石机后,那些已经被填平的护城河缺口,再也无法被敌军石弹压制,云梯和葛公车终于可以顺利推到城下。
腊月初九这天,关羽组织了一次全力的蚁附登城。
在城西就有七八辆大型云梯,和四部葛公车顺利临城。
城北的攻击部队规模稍小一些,但也有两部葛公车顺利把铁锥搭板插上了城头,穿着精良甲胄的刀盾兵和斩马剑手蜂拥上城,跟曹军疯狂砍杀搏战。
关羽还派出了高顺的“新陷阵营”担任了其中一个方向的攻坚任务。
高顺的投入,让曹军压力再次陡增。最后还是曹仁亲自带领最精锐的预备队堵口,才堪堪抵住了高顺的疯狂进攻。
双方的伤亡都颇为惨重,堪称樊城战役开始以来、杀戮的最巅峰。
当天的血战结束后,曹仁回到府中,自己都觉得力不从心了,心中也愈发期待大雪快点降临,白河全面冰封早日到来。
否则,他真不知道这樊城究竟能守住多久。
另外,出于对关羽新动用的观测气球的恐惧,曹仁也免不了心中忐忑,用过晚膳后,再次去了郭嘉那里,和他探讨,试图寻找对策。
哪怕无法击退关羽,至少能让后面这段日子好过一点也好啊。
郭嘉强撑病体,听了曹仁的转述,才知道这几天曹军守卫得如此辛苦,连投石机都被敌军全面压制了。
“诸葛瑾竟能造出飞天数百步高、足以载人俯瞰的孔明灯?真有如此神物,这守城确实愈发不易了,怎会如此屋漏偏逢连夜雨,唉……”
郭嘉乍一听,也觉得不可思议,完全想不到应对之策。
两人只能相顾无言,长吁短叹了半晌。
最后,还是郭嘉内心几乎要放弃的时候。他忽然下意识换了个角度看问题,也不纠结那些战术层面的细节了,竟鬼使神差地想到了一点。
郭嘉连忙打起精神,声嘶气喘地向曹仁献策:“子孝!那飞灯已是无法克制,咱索性就别去操心克制之法了,不如反其道而行之,想想如何利用敌军的飞灯、向敌军传递一些假军情!”
曹仁一愣,连忙追问:“如何传递假军情?如今我城中投石机、床弩如何部署,都能被关羽一目了然。预备的守墙士卒如何部署,敌军也都一清二楚,实在难以欺骗!”
郭嘉神色认真地说:“敌军专注于这些细节,自然难以在这些问题上骗过关羽。但敌军用飞灯哨探,主要就是为了确认我军的霹雳车、床弩和伏兵部署。
上天的毕竟只是普通士卒,不是诸葛瑾亲自上天。这些匹夫,都是被交办了什么差事、就注重什么,对于别的大事,却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等到大雪突降、白河冰封之日,我军在城内的霹雳车、床子弩只要不挪窝,并且各处营帐虚立旌旗、派留下的士卒全部出帐继续巡逻。
敌军在天上看见,必然觉得城中诸事照旧,不会提防我们分兵突围。如此,可为子孝的突围,争取最多数个时辰的先机。
而等敌军意识到我军分兵突围后,从天上却没看出城中变化,必然会觉得守城之兵是虚张声势,到时候必然会轻敌全力猛攻。
或许,我军还能败中求胜,于最后殊死一搏时,多拉几个垫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