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656章 诸葛瑾:比贾诩再高一层就够了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656章 诸葛瑾:比贾诩再高一层就够了 (第2/3页)

准备,而这个准备工作,本身也能持续差不多一整天了,所以曹仁的计划倒也不算太浪费时间。

    要把大量的曹军,转移到鱼梁洲半岛东部的水寨,就需要很多的船只。

    曹仁和徐晃在襄阳、樊城的船只,没法短时间内运那么多人,哪怕返航运两趟也不够。

    所以,曹仁就得先派哨船去蔡瑁的水寨联络,让蔡瑁把船腾出来、准备好。分别去襄阳和樊城接人,入夜后再运回来会合。

    然后第二天佛晓就能集中兵力偷袭高顺了——至于夜里直接进攻,那是不可能的,曹仁要集结的部队规模会很大,夜战很容易造成混乱。

    当年曹操夜袭乌巢,也只带了五千人。以古代的通讯条件和夜间视力,夜里带好几万人一拥而上,这是几乎不可能做到的。

    曹仁这边,如此繁琐的准备工作,一个白天能完成就很不错了,任何涉及水陆协同的作战,都是这么费事的。

    ……

    曹仁在忙着联络蔡瑁、徐晃,为今夜的转运集结兵力做准备的同时。

    这天午后,临近傍晚时分,襄阳城西,又有一份紧急军情送了过来。

    信使气喘吁吁地策马赶到西门,亮出证明身份的印信,让守军用吊篮拉上城去。

    负责守卫城门的都尉确认过一切无误后,赶紧护送信使直奔原荆州牧府、如今的曹仁镇南将军幕府。

    不过几盏茶的工夫,急报就送到了曹仁手上。

    “禀将军!刘备军部将黄忠,于三日前领兵北上,前日逼近山都县。山都县令求援未果,城狭兵少,面对黄忠猛攻,城中刘表旧部突然作乱,杀了县令和守城的军司马,投了黄忠!

    如今黄忠已分兵逼近筑阳县!筑阳县令派我前来求援,说是如果再不增援,一旦有变……黄忠就要和上庸霍峻连成一片了。”

    曹仁听着汇报,一边亲自看着书信,表情并无多少变化。

    书信上写的,比信使口头禀报的还要详细,还大致描述了黄忠的兵力强盛,所以才能短短三天就攻破一个县城,怕是调动了数万之众。

    至于这个“数”万究竟是多少万,一时就搞不明白了。

    当然,所谓的三天破一城,从绝对值来看,确实是快的。但是相对值而言,就不算什么了——

    刘备军在东线,可是一天就攻破了鹿门山,次日休整行军一日,第三天已经在汉水河面上击退了蔡瑁的水军、并且连夜在鱼梁洲登陆了。

    跟高顺、关平的这个速度一比,黄忠那边实在不能算是快。

    而且,急报里也说得很清楚了:黄忠破城,并非完全靠战斗力,这里面也有曹军之前跑马圈地、萝卜快了不洗泥的问题。

    徐晃接收上游四县、连接上庸时,因为这些小县不太重要,也不愿意过于分兵摊薄了战斗力,所以每县都只留了几百近千的骨干负责守城门、抓总指挥。

    山都、筑阳这些小县城里,主体的守军还是刘表遗留下来的部队。

    现在,曹操在荆北战场总体略微显露出了颓势,之前被刘备小败几场。

    对于投了曹的刘表旧部军官,肯定会心里打鼓,担心自己是不是投错人了。

    这种情况下,黄忠带着几万军队嚣张北上,大展旌旗以壮军威,确实很容易唬住人。

    一旦城内的刘表旧部出现混乱,光靠几百上千的曹军嫡系骨干绝对是守不住的。

    不过,事情已经如此了,曹仁也不得不先接受这个现实。

    “看来,刘备军真是张狂无比,关羽和黄忠分兵两路北上,都动用了主力,不然怎会有如此威势?

    不过,宜城的敌军总共也就那么多,两路都是主攻,就说明刘备手上没多少预备队了。我军只要孤注一掷,集中兵力对其中一路下手,还是很有把握各个击破的……”

    曹仁心中如是暗忖,想着想着,愈发觉得这个判断有道理。

    为此,他还再次找来贾诩,跟贾诩也推演了一番。

    贾诩也觉得曹仁算得很对,并且给了曹仁不少更长远的推演意见。

    一番核算后,曹仁终于下定了决心:

    “既是如此,我军就更不能拖延了。与敌军决战,必须是速战速决,这样才有更多的时间打完一边后、再掉头挥师打另一边,将敌各个击破!

    黄忠那边,暂时没那么重要。大不了我们就连筑阳县一并放弃,反正黄忠走的陆路北上,随军没法携带战船,攻下山都、筑阳之后,只要不能就地筹到战船,就没法立刻渡过汉水北上。

    我们一时损失的,不过是汉南的两座县城而已,无关紧要!只要击败了关羽主力,再掉头回来打黄忠,几座小县的一时得失,又有什么大不了!

    对了,有一点必须关照筑阳县令——城池可以失守,但是失守之前,必须坚壁清野,把那一段汉南沿岸的民船全部搜集起来烧毁!

    要让黄忠夺了城也无法找到船渡河!只要船烧光了,丢城也算他无罪!”

    两个县,就算暂时被黄忠占领,又如何?咱不要了!

    西边先放放,先杀东边的高顺、关羽!

    贾诩记下了曹仁的决策,并没有觉得什么不妥,立刻去转达、安排。

    ……

    曹仁自以为抓住了刘备军的弱点,决定孤注一掷。

    对于黄忠占领了一个县城、推进到了襄阳上游的汉水南岸一事,并不以为意。

    但他却不知道,刚刚攻下了山都县的黄忠,已经开始在县城北门外的汉水河边,搞一些秘密而又紧促的小动作了。

    “全军给我卖力挖!不许偷懒!除了巡哨警戒的人马,其他都去给我挖土堆筑围堰!尽量拦蓄河水!

    县城东郊那片洼地沼泽,按徐长史的要求,临时堵住南侧的缺口,用于蓄水!马上就到秋雨最猛的季节了,要趁机多蓄水!”

    黄忠的这一举动,下面的部将很多并不理解。

    有些人还质疑:为何不趁机加快进攻进度,先把山都县更上游的筑阳县也先拿到手、彻底落袋为安呢?

    为什么刚刚攻破襄阳上游紧邻的一个县,就立刻放松了进攻的节奏,反而要先来这里堵泽围堰?

    不过,对于这些质疑,黄忠一律不予理睬。

    哪怕是相对高级的将领,需要给个解释,黄忠也都用随军的车骑将军府长史徐庶的要求搪塞,让大家有什么不明白的去问徐长史。

    徐庶本就是鹿门一派的,在襄阳附近住了多年,对周遭各县的地理可是太熟悉了。

    这山都县,位于襄阳城西数十里,其实诸葛亮当年隐居的“隆中”也位于这个县境内。

    徐庶跟诸葛亮都曾求学于司马徽,也曾来过隆中很多次。他对当地地理的利用理解,当然是非常精深的。

    所以徐庶对于如何指挥将士挖筑围堰、具体怎么造、才能最好地实现司徒的战略计划,当然是了然于胸。

    有他指挥,下面的人再不解也只能先憋着,只管执行再说。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