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654章 连招连到敌人落不了地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654章 连招连到敌人落不了地 (第2/3页)

的手臂:“孤自有主张,记得那向宠,也是战前刚升的曲长,本就是为了这一战。”

    几人合计了一番赏赐的事情,最终刘备下令,先取银币百斤,赏赐高顺,给关平、向宠也各自发二十斤、十斤,另赐酒肉锦缎犒军。

    其余升迁的事情,等战役打完后再从长计议。

    搞定这事儿后,刘备便转向诸葛瑾,继续追问:“依子瑜之见,如此快便拿下鹿门山,可要让仲达略作休整?还是按原计划、一刻不停继续进攻鱼梁洲?

    曹仁那边,要是知道我军进展如此神速,又会如何应对?会立刻集中兵力反扑么?”

    诸葛瑾只是略微想了想,便很快给出了自己的判断:“仲达攻势虽猛,部曲损耗却不大。此战主要还是靠先声夺人,震慑住了文聘麾下的荆州兵旧部,导致那部分敌军纷纷临阵倒戈。

    而且开战之前,云长就分拨预留了一部分预备队,如今正好用这些生力军立刻组成第二波攻势,必能势如破竹。”

    刘备对于诸葛瑾的判断,向来是言听计从的,当下就立刻点头,让部队依计而行,随后又转向关羽:

    “云长,看来也该回营准备了,平儿和仲达,毕竟只是诱饵,一旦他们孤军深入逼近襄阳,曹仁是随时有可能集中兵力反扑的。我们的援军,也要随时随地能出动才好。”

    关羽闻言,放下酒爵,也不喝了,就捋了一下胡子,整理仪容,拱手表示绝不辱命。

    正事儿处理完之后,诸葛瑾又查漏补缺,说需要关注一下黄忠那一路的进展情况,视情况随机应变做些调整,刘备自然放心都交给他去办。

    ……

    刘备的指示当晚就送回了高顺军前,所以高顺的军队仅仅是休息了一天后,就再次分批开拔北上。

    当然,关羽带来了五万多徐、扬等地的援军,而鹿门山之战,一共调用的也就三万人。所以还有两万多人,之前都没有参战过,状态非常好。

    哪怕是参加了鹿门山之战的部队,也有万余人之前作为预备队,或者得到了充分的轮休,状态保持不错。

    这两部分人马,都完全不需要休整,即可立刻投入后续战斗。

    所以高顺很快又凑出三万多人,和配套的战船,往鹿门山再上游三十多里的鱼梁洲攻去。

    三十多里的水路,哪怕是逆水行舟,不过半天行军也就到了。

    七月十八这天一早,高顺从鹿门山码头启航,午前时分,便逼近了鱼梁洲。

    关平作为高顺的先锋,一路上也是略微有些紧张,同时又颇感振奋,很想抓住战机一展所长。

    站在船头,看到鱼梁洲上的丘峦,出现在天际线上,关平便抓紧时间、最后向高顺讨教确认了一遍战术规划。

    “高将军,可以进攻了么?我们直接让船队靠上去,先攻鱼梁洲东边的水寨码头,随后再仰攻山顶,如何?”

    关平用自己的水晶片铜管望远镜,仔细观察了一下敌情,就打算按计划而行。

    不过,高顺的战场经验明显比他丰富,对敌我虚实的判断也更加精准些——虽然高顺不太懂水战,但他仍然能判断出敌我实力的强弱对比。

    所以,高顺也用望远镜观察了一番后,微微摇了摇头,说道:“情况看来有些变化,这鱼梁洲毕竟离襄阳城太近了,敌军防备还是挺严密的。应该是鹿门山大寨被我们攻破后,曹仁又紧急加强了这边的防守。

    你看东边的码头水寨内,旌旗人头攒动,巡哨战船也不少,还有蔡瑁的旗号,必然是驻扎了大量水军。

    虽然蔡瑁的水军,战力不如我们的水军,但我军眼下可用的水战将领也不多。那些江东出身的宿将老兵,不是跟着益德还未抵达荆州战场,就是还在从岭南赶来的路上。

    敌众我寡,还是敌人守营的情况,立刻正面强攻,不是好选择。”

    高顺一边说,一边指点给关平看。

    关平其实也知道这些朴素的兵法道理,他只是相对年轻、实战临场指挥经验还不足。

    同时对于战场上敌军细节的观察力不够,刚才让他自己看,他就没法远远地通过望远镜,就看清敌军水寨内的兵力虚实,这点只有高顺在实战中慢慢教给他。

    关平看明白后,内心的急切也稍稍冷却了些,知道急不得,就虚心求问:“那我军该当如何变化部署?”

    高顺想了想,又找来最熟悉襄阳周遭地理的参军向宠,问了几个地形和水文方面的问题:

    “向参军,按近日的雨量,鱼梁洲和襄阳主城之间那片陆地,能被淹没到多深?能通过多大的战船?”

    向宠只是稍微想了想,便面露难色地解答:“怕是只能通过走舸,连艨艟都过不了,除非减少艨艟上的载重,少坐些士卒,而且要少载军械。即便如此,也还是很容易搁浅。”

    高顺点点头,评估了一下局面,说道:“眼下不是顾惜几艘艨艟的时候,搁浅便搁浅好了,只要把首批士卒顺利送上岸,直接快速站稳脚跟。

    坦之,这次的头功机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