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584章 安排得明明白白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584章 安排得明明白白 (第2/3页)

完。原先蜀地百姓男丁都要服徭役,只有女子闲时纺织较多,所以蜀锦产量始终不高。

    但实行新法之后,想要让蜀中百姓农闲有事做,只要扩大蜀锦的产业即可。如果民间办得不够大、吸纳不了足够劳力,还可以官办织造工坊。确保每个县都有工坊,如果有些县面积较大的,百姓往来务工不易,还可以把官办铺到每个乡一个坊。

    如此一来,其他冶铁炼铜铸造烧瓷炒茶诸业自由发展、先吸纳一部分劳力。蜀锦工坊作为兜底,给农闲时又不想服徭役又没别的手艺的百姓,找到一个稳妥的活干。双管齐下,必能让百姓安居乐业。”

    诸葛亮的这条意见,可谓非常简洁易懂。

    但也正因为如此简洁易懂、此前却偏偏没有人想到过,更足以体现此想法的天马行空、惊世骇俗。

    鲁肃这样的老成持重之人,不免被打了个灯下黑,下意识惊呼:“让男人去织锦?!”

    这个事情,确实太出乎意料了。

    自古男耕女织,到汉朝为止,纺织业都是女人为主的活,让男人纺织少之又少——当然,后世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到了宋、明之类的朝代,这种事情就没那么罕见了。

    熟读中学历史课本的都知道,后世课本上讲“明朝出现资本萌芽”时,就提过江南有大型纺织工坊、广招织户干活。苏州府还有抗捐的,史书记载动手的机工,显然多是男人。

    由此可见,男人从事纺织工业,不是不能干。只是自古壮劳力更缺乏,需要的重体力劳动都找不到足够的人干,所以让男人种田、徭役。纺织这种只需要细致不需要体力的,就让女人干了。

    但诸葛亮、诸葛瑾兄弟的见识,显然已经足够敏锐到破除这份偏见。他们顺着“古时地广人稀、如今部分地区人多地少”的矛盾往下推演,自然而然就得出了结论:

    在男性壮劳力比较富余的地区,局部允许、鼓励找不到活干的男人,农闲时加入纺织业生产,也是有利无弊的。

    诸葛亮便针对鲁肃的惊诧、侃侃而谈剖析道:“这有什么奇怪的?益州部分郡县,如今还是人多地少。既然男人有富余,让他们扩大产业,多营产出,有何不好?哪怕这活儿原本是妇人所为,但只要增产的蜀锦依然不愁贩卖,自然是越多越好。

    子敬可能不知道,我在蜀地两年,也曾见闻一些奇事。正因为蜀地人多地少,男子农闲时若无徭役,便无事可做,而且田地少了,一年耕作所得,或许还不如家中妇人织布一年的所得。

    以至于贫苦之家,可能一年到头,果腹温饱所需钱粮,一半以上还仰赖妇人所出。因此蜀中贫苦之家,多有比中原更为惧内的。如今官营织坊,让男子也放下芥蒂,以劳力多换些钱粮,也是美事。”

    这些民间市井见闻,鲁肃从没去过益州,当然不可能知道。

    听诸葛亮诉说了这些细节,他瞬间心有戚戚焉。忽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