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什么是因地制宜? (第2/3页)
过,按人丁分配,每年需要缴纳的粮食至少有四百石。全村一年的口粮都没有三百石,去哪里准备这四百石粮食?”
“准备不出粮食,壮丁就要被拉去做徭役。壮丁本就不多,大部分都去做了徭役,谁来种地?土地本就贫瘠,剩些老弱妇孺可怜还要足蒸暑土气勉强糊口,日复一日,民不聊生。”
李达忍不住感慨,若不是徐县令上任进行了改革,只是死板执行律法,哪里有如今蓬莱县的繁荣?
朱棣如同被雷击中一般,久久不能说话。
纪纲也沉默了。身为锦衣卫指挥官,他从不缺俸禄,家人一直衣食无忧,也不了解如此细节具体的内容。
徐子麟继续说道:“所以我就实行了新的办法,因地制宜。”
“因地制宜?”朱棣重复了一遍,眼神中有一些迷茫。
迷茫就对了。徐子麟忍不住暗爽,当年他看到这些新闻的时候,也是一脸懵逼。
“很简单的道理,一个县总有土地肥沃或贫瘠之处,各村又有不同的实际情况,一刀切执行律法,民众多有怨言。”
徐子麟继续说道,“竹贤村收不上来水稻,它旁边的村也种不出小麦来。执政的官员如果懒散怠政,必然会导致民众生怨。”
“所以,什么地盛产什么,就多替其他地区分担一些什么。竹贤村虽没有水稻,但它后山竹林每年的竹子产量足够整个蓬莱县的开销,还能出口一些。”
“出口?”
朱棣也没有听过这个词。
“啊,就是卖给其他的县。”徐子麟赶紧解释,和古人说话,真得注意措辞。
“哦。”朱棣似懂非懂。
“原本竹贤村每年缴税、壮丁服徭役,苦不堪言,人丁凋敝,原本近百户的村庄,只剩下不到三十户。而县里的伐竹工每天要长途跋涉,才能背回一小框竹子,也不够养家糊口。”
“现在就好了,竹贤村的男女老少人人只需在后山经营竹山,不仅能够维持生计,还足以致富,原本的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