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829章,速战速决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1829章,速战速决 (第2/3页)



    两人答应着向前。

    张庸拿出两把汤姆森冲锋枪。

    一人一把。

    搭配两个长弹匣。30发容量。

    对于新手来说,还是用冲锋枪吧!端起来就能打。

    “谢谢长官!”

    “去吧!”

    “是!”

    两人提着冲锋枪上前。

    其实已经没有活着的日寇。所以,没有危险。

    主要是让他们将日寇的小队长扒拉出来。然后拖过来。抚慰罗文宇等烈士。

    第一次参加战斗,就这样牺牲了。确实很遗憾。

    然而,这就是实战。

    多少新兵也是这样,刚刚上战场就壮烈了。

    “长官,他们死了……”

    “长官,我……”

    黄亚忽然一屁股坐在了地上。

    张庸也不说话。

    什么安慰的话都没用。显得很虚伪。

    只能说,战争就是这么残酷。

    自己的身边人,亲人,朋友,战友,都会一个一个消失。

    尤其是对于基层的官兵来说,每一次战斗,都是永别。要么是你。要么是我。或者一起。

    这些归国华侨,都是热血青年。抱着一腔热血,想要救国救亡。

    然而,他们对于战争的残酷,还没充分认知。

    还没有意识到,日寇是很难对付的。和日寇作战,是非常危险的。

    其他人也都是脸色黯然。沉默不语。

    开始感受战争的残酷。

    开始为自己未来担忧。

    或许,从此刻开始,人生就会出现分水岭。

    到底是继续坚持战斗,还是回去南洋。可能未来几天,他们就会做出抉择。

    大浪淘沙。

    凡事都有淘汰的过程。

    真金不怕火炼。

    敢于留下来的,才是真正的勇士。

    或者,现在还不是勇士。但是锻炼着,锻炼着,也变成勇士了。

    “罗文宇有什么亲人吗?”

    “有,有……”

    “带回去吧!”

    “好,好……”

    黄亚急忙将罗文宇的遗体扛起来。

    其他人也是将其他三具遗体抬起来。准备返回黄家。

    “长官!”

    这时候,两个红党回来了。

    他们确实是将日寇小队长的尸体给拖回来了。

    “一起带回去。”

    “是。”

    简单收拾。迅速撤退。

    日寇的武器装备,暂时没有人要。张庸也不要。

    九九式轻机枪性能不错。但是日式7毫米子弹不好找。还不如使用改良版的捷克式轻机枪。

    回到黄家。

    得知罗文宇等人牺牲,黄员外等人也出来了。

    派人将遗体安放好。清洗干净。换上新衣服。同时派人去通知罗文宇的亲人。

    罗文宇不是自己一个人回来的。还有个叔叔。

    “黄员外。”

    “赵参谋。”

    张庸和黄员外简单沟通情况。

    意外得知,黄员外的父亲,居然是当初同盟会的老人。

    虽然不是什么大人物。但是确实资格很老。还曾经是果党成员。但是后来退党了。

    为什么退党?

    就是四一二的时候,乱杀一通。

    根本和红党没有关系的,也被胡乱拉出去。然后人头落地。

    眼看一片混乱,黄员外的老父亲急忙带着家人,回到了湖镇老家。这里远离纷争,倒也相安无事。

    直到日寇发起全面侵华,黄员外响应国府号召,出钱出力,支持抗日。

    之所以叫黄员外,就是他本身也是有差事的。

    就是负责整个湖镇的人员、物资筹措什么的。

    征兵、征粮,都是他的活。

    所以,和游击纵队关系密切。因为人员和粮草,都是供应游击纵队的。

    吃饭。

    休息。

    后半夜,启动5C通讯中心。

    接入长沙机场。

    命令两个SB2轰炸机编队全部起飞。

    对日寇广州的南沙港、番禺港进行地毯式的轰炸。全部使用凝固汽油弹。

    日寇不是要增援广州吗?那就来吧!

    “轰隆隆……”

    “轰隆隆……”

    黑暗当中,一颗颗航弹落下。

    随着爆炸,两个港口都变成一片火海。烈焰熊熊燃烧。

    具体损失不详。系统没有提示。

    估计是没有炸到日寇的重武器。

    但是没关系。

    以后经常炸。天天炸。

    看哪里的日寇不顺眼就炸哪里……

    凌晨……

    雷达地图提示有人靠近。

    有一百多人。都有武器。五花八门。什么都有。里面还有好几个黄点。

    但是没有红点。也没有半红圆点。相对纯净。

    两个小时以后,队伍来到了湖镇,进入黄员外的家。黄员外起来打招呼。

    随后,张庸也起来了。用赵参谋的身份和对方会面。

    带队的居然是黄点。就是第三大队的队长,叫曾振声。很年轻。可能还不到三十岁。

    在他的身上,明显可以感受到知识青年的气息。估计学历挺高。

    随便聊聊。果然如此。中山大学毕业的。

    “曾队长,佩服!”

    “过奖,过奖。”

    短暂的交流,让张庸意识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就是那些归侨青年,99%以上,都是有文化的。而且,学历都比较高。至少高中以上。

    他们在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