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八百九十四章 顾为经的困难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m.xvipxs.net
    第八百九十四章 顾为经的困难 (第1/3页)

    “总不是一件坏事,让更多不知道他的观众,知道了他。让原本只是匆匆一瞥的评委和嘉宾们,牢牢的记住了他的名字。”

    穿着白衬衫的记者笑笑。

    “他的作品,他的画,两个身份是在互相成就的。”

    “那我更希望他是以一位优秀画家的身份,被人们牢牢记住的。”刘子明也笑笑,“无意冒犯,但我说实话,我不是说两者身份有高有低,可……一位好的画家,他随便说些什么,都能成为深刻的行业见解。”

    “而一位优秀的评论家——他们也许能转型去做策展人,乃至艺术风尚的倡导者。”

    “但他们转型去画画,相比前者,恐怕要面对更大的困难。”

    “他们是伯乐。伯乐忙着去发现千里马就够了。自己真哒哒哒的在赛马场跑起来,却未必能跑多快呐。那可不是光动动嘴皮子就行的事情。”

    记者站在原地。

    眨巴眨巴着眼睛。

    咦?

    这语气听上去带着刺。

    这话说的大概约莫应该,不是在揶揄那位《油画》杂志的伊莲娜总编吧。

    不会吧,不会吧。

    他总觉得,刘子明的语气里,有那么几分对于安娜·伊莲娜的阴阳怪气。

    早在访谈结束的当天,消息灵通的人就得知,《油画》杂志会抓紧时间马上以这个内容,出一篇特刊出来。

    《油画》很少会出特刊。每一次都是有全行业瞩目的大消息,或者有鼎鼎大名的艺术家巨擘离世,才会临时出一期怀念性质的回顾杂志。

    比如。

    五十年代,杂志社就因为杰克逊·波洛克的猝然离世,出了一期专门的纪念刊物,全刊总计44页,映照这位让美国艺术行业脱离欧洲审美标准的艺术家短暂而又辉煌的44年的人生。

    但这一次,所有人都知道,它们一定会出的。

    实在没有什么值得惊讶的地方。

    这件事的意义之于《油画》,丝毫不亚于之前的“缪斯计划”。

    为了那幅《雷雨天的老教堂》,杂志社派到新加坡的报道团队,哪怕是全员加班加到心脏病发作,也会叼着硝酸甘油,在打字机前做出一期内容丰沛的杂志出来。布朗爵士那边就算脑子抽掉了,也不敢在这种事情上,以理事长的身份给安娜下绊子。

    封面内容自不必说。

    肯定是《雷雨天的老教堂》。

    据说。

    安娜·伊莲娜会亲自负责那场访谈,“雷雨天的老教堂”、“失意者的基金会”以及与女画家卡洛尔相关的文字撰写。

    不光如此。

    一“画”得道。

    鸡犬升天。

    做为论文的两位撰写人,酒井胜子以及顾为经,两位年轻得发指的画家,也得到了这份鸿运的关照,各自能在本期的杂志里获得一篇属于自己的栏目专访。

    这实在是太让人心生嫉妒了。

    画家能登上《油画》杂志的第三版,比登上《纽约时报》第三版还意义重大。

    一来。

    他们各自都拥有整整一个独立的版面。

    二来。

    《纽约时报》是著名的报业巨头不假,报业集团的总市值要比《油画》杂志贵上不少。

    然则。

    术业有专攻。

    报业巨头有很多,《纽约时报》不是唯一的。

    它难以称得上是美国的新闻老大,它叫纽约时报,但它甚至都难以称得上是纽约本地新闻行业唯一的老大。

    《油画》杂志社却是唯一的。

    它叫“油画”,人家真的就是所有与“油画”相关的艺术行业里的至尊,不光是“油画”,还有水粉,水彩,版画……

    它是货真价实整个欧洲艺术评论行业的第一名,并能把第二名远远的抛开。

    艺术家能登上《油画》杂志的意义,可能比不上文学家拿个诺贝尔文学奖或者龚古尔奖,但最起码能相当于文学家得到了一篇《巴黎评论》的专访,相当于获得了某种顶级创作者的光环认证。

    《巴黎评论》为三十四位诺奖得主出过专访,就算没得奖的那些,村上春树、玛格丽特·尤瑟纳尔……每个人也都是文坛大佬。

    《油画》杂志则为二十世纪以来,几乎所有在欧洲备受认可的艺术家出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xvipxs.net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