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自作聪明(上) (第3/3页)
“都在地上那封信上写着,你们自己看吧。”
弗兰茨将马克西米利安发展全国性彩票业的所有成本都列了出来,包括发行、运输、统计、开奖、推广宣传、资金汇拢等几乎所有因素全都替他算了一遍。
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得不偿失、劳民伤财,运行成本实在太高。
按照马克西米利安的想法,如果奥地利帝国每人买一张彩票,那就是将近5000万弗罗林,每人每周买一张,一年就是130亿弗罗林。
马克西米利安觉得自己可以盈利40%,一年也就是52亿弗罗林。按照这个速度,他几年之内就能赶超英俄。
毕竟此时世界五大列强每年财政收入的总和也达不到50亿弗罗林。
问题是弗兰茨只能评价他是异想天开,1弗罗林是什么概念,足够买下30条完整的黑面包,足够一个五口之家3天的伙食。
(此时家庭的平均人口为5.4,五口之家是最常见的。)
而且根据奥地利帝国的专家们计算马克西米利安的彩票大概率无法收回成本,又或者抽水高达70%才能解决这一问题。
经济学家们对市场的初步调研数据很不乐观,每个月能有5%-10%的人口购买一次就差不多了。
而且数据显示平民的心理价位普遍在4分之一芬尼到2分之一芬尼,几乎没人愿意购买超过1克罗伊茨的彩票。
此时奥地利帝国常用货币兑换比例:1弗罗林银币=12克罗伊茨=30格罗伸=120芬尼=0.83塔勒
除了难以盈利以外,还会面临诸多困境,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真实性和腐败问题。
缺乏即时通讯手段,彩票的摇奖需要绝对的权威,弗兰茨觉得马克西米利安还不够格。
而且因为这点蝇头小利就透支国家和家族的信誉实在是不智之举。
此外十九世纪的彩票作为一种隐性赌博其危害性其实并不弱于赌博,因其隐蔽性、渗透性和认知欺骗性使经常会使受害者毫无察觉。
再加上其收割穷人的特质,彩票业越火爆国家秩序崩坏的越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