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90章 伊卡洛斯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90章 伊卡洛斯 (第3/3页)

级科学家的建议和顶级工匠的支持。

    仅仅是随便一架原型机的投入就可能是莱特兄弟投入的十数倍,这还是在有国家支持的情况下。

    如果是个人研究者想要凑齐这些条件,恐怕费用还要提高数倍,想要让他们通力合作更是难上加难。

    但奥地利帝国以国家名义却能轻易实现这一切,换句话说国家力量远大于个人,能有此成果完全是在情理之中。

    更何况弗兰茨这位穿越者还提供了最关键的框架,让所有的研究团队都少走了数十年的弯路。

    在后世人眼中此时奥地利帝国的飞机一定十分奇怪,参与试飞的几乎都是双翼机,这完全不符合后世人的常识。

    毕竟在后世单翼机对双翼机的优势可以说是碾压式的,包括但不限于:更轻的重量,更小的空气阻力,更低的成本,更广阔的视野。

    放在此时双翼机巨大的升力却是压倒一切的优势,飞不起来一切理论优势都是扯淡。

    而且此时发动机的功率太低,外加材料强度不够,即便是能让单翼机起飞也发挥不出应有的优势。

    实际上在低速环境下,双翼机就是更有优势。飞机发动机的功率超过1000马力时,飞行速度超过350公里/小时单翼机才能明显优于双翼机。

    而此时奥地利帝国的柴油发动机还处于早期阶段,装在飞机上的小型发动机通常只有十几马力,重量在50-100公斤不等,即便是特制的也不会超过三十马力。

    (莱特兄弟首次使用的发动机重量为72公斤,12马力。)

    如果发动机太重,飞机根本飞不起来。

    同理虽然此时蒸汽机的动力更足,但是其夸张的重量根本不可能按在木制飞机上,如果体型太小则会导致动力不足,所以直到柴油机出现,飞机工艺才实现突破。

    在降落方面只能说还需更多的尝试来积累经验,加装了发动机等仪器的飞机要比之前的滑翔机重几倍势能更大,所以之前的经验无法直接套用。

    不过随着材料的升级和经验的积累,这些问题并不难解决。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