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章 定都之虑,拍卖逆产 (第2/3页)
往的向心力,会增加全国团结和统一的力量。
尽管有困难,但不是不能克服的。漕运可以转为海运,官家承运可以转成商家承办。在目前的航海条件下,是完全可行的。北方气候和环境虽然恶劣,但小冰河期最寒冷的时期已经过去,自然条件正日渐转好。
南京固然也是首都的选择,但它充当国都的时代,几乎全是分裂时代。而且很多建都于此的王朝,都在短短的期间内,发生变化。包括令后人惋惜的悲剧。朱永兴虽然不是很迷信,可也担心在这金粉享乐之地的时间太长。出现文恬武嬉的局面。
再从向外扩张垦殖考虑,向南向北是两个方向,南弱北强是一目了然的事情。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并增强北方的军事力量,并将热力辐射到遥远的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定都北京也是相当必要的。
而从决定北伐成功后迁都开始。一系列的举措便开始落实实施。而在这项重大的政治举措影响下,政府亦随之推出了相应的经济活动。比如拍卖北方新光复地区的逆产、敌产,目前主要是一些大中城市的商铺。更新的信息不断由北方官员传至户部,经过整理后印刷成册,或是张贴于外。广而告之。
无疑,定都北京将是这种拍卖活动的催化剂,而北京及周边城镇的商铺则是最受关注的。天子脚下,经济发展和繁荣是可以预期的。
“天津,嗯,既是港口,又是商贸集散之地,比之京城亦不遑多让。”张川天拿着一份刚刚抄录回来的名录在仔细分析。
因为刚刚光复,名录很粗疏,多是一些早已有汉奸定论的附清、助清皇商的家族产业,其余的还要进一步整理甄选。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张施华有些鄙视地一笑,说道:“可错看了形势,也是家败人亡的下场啊!想当年,他们何等风光,皇商啊,戴着官帽的商人呢!”
“不是看错了形势,而是违背了商道。”张川天轻轻摇头,用笔将几个中意的商铺圈起来作为备选,语重心长地说道:“圣上说过:商业无国界,商人有国籍。既是大明子民,却资敌助虏,与汉奸何异?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