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真儒,自虐? (第2/3页)
”
黄宗羲,多才博学,于经史百家及天、算术、乐律以及释、道无不研究。尤其在史学上成就很大,而在哲学和政治思想方面,更是一位从“民本”的立场来抨击君主**制度者,堪称是国思想启蒙第一人。在教育方面,他认为“学贵履践,经世致用”, 设立学校,不是为了养士,更不是为了科举,而是“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
同时,黄宗羲反对单一的科举取士,主张使用多种渠道录取人才,以制度防止高官子弟凭借长辈权势在录取过程以不正当的方式胜过平民。扩大了录取对象,包括小吏,会绝学(包括历算、乐律、测望、占候、火器、水利等等)的人,上书言事者等等。
吕留良,明末清初杰出的学者、思想家、诗人和时评论家、出版家。自幼推崇朱熹,为似朱熹。翻澜不已,善于说理;诗学杨万里、陈师道,深情苦语,令人感怆。近人邓之诚说:“以诗论,诚宗羲劲敌,唯史学不如。”
方以智。明代著名哲学家、科学家。学术上方以智家学渊源,博采众长,主张西合璧,儒、释、道三教归一。他对国传统自然科学和由利玛窦、徐光启传入的西方科学作了记述、考辨,把整个科学技术按其对象,区分为“质测”(自然科学)、“宰理”(社会科学)和“道几”(哲学)三大类,还立志邀集专家编译综合百科全书。
可以看出,这首批召集的硕儒名家,在学术理论上都与朱永兴相似或相近:或强调人才的“经世济用”。或痛陈“八股取士”的危害,或批判程朱理学的糟粕,甚至还有“君主立宪”启蒙思想的。
钱谦益,**于前,归正于后,仍不失坛宗主之位。“虞山尚在,国史犹未死也”,可见其史学之深厚。
也就是说。这些硕儒名士都可能是朱永兴改革的助力,是他要占据舆论阵地的战士。这些人的影响和号召。比他这个皇帝所下的圣旨,在某些方面还要管用。
朴素唯物主义,咱懂啊!什么矛盾的两方面,什么量变到质变,什么世界是物质组成……
新的人才选择机制,咱也有想法啊!专才专考专用。后世公务员考试招聘改一改,也应该适合于现在吧?
“君主立宪”,咱比黄宗羲设想得还周到,还能举出英国的例子呢!
经济模式啊,农工商并举嘛。比黄梨州的“工商皆本”还要细致!积累莫返之害,咱懂,可以“开源”增加农民收入,在“节流”上可以采取减免赋税,精简官僚机构等措施;至于赋税征银的弊端,咱也有改变的计划:一是继续发展银行,杜绝奸商在兑银时的盘剥;二是设立民间公正机构,定价以征收实物。
教育呢,百年大计,当然更要大力投入。但依据现在的财政,以及战争未止的情况,还是要以普及村子教育为先。至于要继续学习深造者,便只能自己努力了。为了方便自学,国家可挤出资金兴建图书馆,也鼓励富人捐资,给图书馆命个名,在图书馆前立个塑像啥的,应该会有很多人想要史上留名吧?
而这些硕儒名士,这个年轻的皇帝给了他们极大的震惊,或者说是惊喜。天降圣人,对他们来说,是“子不语怪力乱神”的事情。但这个名不见经传的远系宗室、朱氏子孙,却让他们相信是太祖有灵,上天有眼,方出了这样一位兴英主。
翰林院,大学士。这些对他们并不是无法抵御的诱惑,但国家将兴,鞑虏将灭,却是他们感到由衷喜悦和振奋的。
打压一批士人,推崇一批士人,此士人非彼士人。朱永兴就是要以此做出个榜样,什么样的学说是朝廷所喜欢的,什么样的士人、儒家,才是国家真正需要的。
…………..
新皇登基已有数月,虽然在军事上并未取得令人振奋的战绩,但北伐的调子一直唱得很高。发行战争战债,发布禁粮酿酒令,补充新兵,采购物资……没有人怀疑北伐的行动,只是时间早晚而已。
虽然暂时处于蓄力状态,但内政外交却呈现出生机和效果。百姓生活在减赋减税的惠政下逐渐安定,大量收缴入册的无主田地、满清官田被分发给战争出力或勤劳肯干的民众,鼓舞起来的积极性使得耕地数量大幅上升。
特别是外交,倭国在见识到明朝已然复兴,并在战争占有一定优势后,给予了明朝商贸的特权,比荷兰人还要大。朝鲜虽然还未打出反清旗帜,但在实际上却给予了很大的帮助,济州岛暂借予明军养马组军,并尽其所能为明朝买马、提供粮草。
“对于大明王朝,朝鲜人一直有一种广泛的认同(identity),这种认同不仅把自己的国家和明帝国联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