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九章 武圣定论,帝王痼疾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九章 武圣定论,帝王痼疾 (第2/3页)

皇帝,将其先前被追封的爵位全部拿掉,又回复到汉寿亭侯而已。

    而加封关羽最起劲的三个皇帝,一个是宋徽宗赵佶,一个是高宗赵构,另一个是明神宗赵翊钧。赵佶一手策划了靖康之耻,赵构为能偏安一隅而杀害了岳飞,朱翊钧呢,好象是和大臣们赌气,三十年不上朝。

    当然,这三个皇帝是无道,却不是糊涂,甚至可以说是聪明。他们做事虽即不利国也不利民,却常常利已,也就是说能满足他们的私欲。他们认识到抬高关羽地位对其统治的好处,而这一点,却不是糊涂人能看出来的。

    当一个人被驯化得认为一个一生只能靠匹夫之勇杀几个敌人大将,而指挥战斗则错误不断。最终兵败身死的人为“武圣”的时候,那么这个人也就没有什么智慧可言了,或者说其**思考能力已经被禁锢住了,这样的人是极其容易统治的。

    由此看来,当统治者的统治重心为对付外敌时,就需要姜尚这种治世之能臣,岳飞这种骁勇将帅,整个社会都以能够培养发现这样的人才为国家的头等大事。春秋战国、秦汉隋唐就是这样的时代。但当统治者认为外敌不足患,而将其统治重心转移到防范内部人民身上时,就不希望看到德才兼备智勇双全者出现。皇帝希望保持强悍的民风。关羽就被贬;皇帝强化对内统治、弱化人民时就提高关羽的地位。

    等到了满清。因为岳王抗击的是女真人的侵略,而女真人又是满族人的祖先。所以,在清朝建立以后,有关岳飞的《说岳全传》等小说被全面禁毁。满清统治者开始全力拔高关羽的形象。以消除人民的反清意识。并在官方给了武圣以明确的定义。

    当然,对于姜子牙、关公、岳王,朱永兴都是景仰和钦佩的。但一个民族要提倡什么,要更尊崇什么样的英雄,他在心自然有所取舍。同时,这也是向外表明一种政治态度,那就是绝不偏安,绝不议和,定要直捣黄龙,光复河山。说到底,这也是从政治层面来加以考虑,与或尊崇姜子牙,与或尊崇关公,或尊崇岳王的那些皇帝差不多的目的。

    将岳庙升格为“武庙”,与庙并列,斥资整修;封岳王为“忠义神武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翊赞岳圣大帝”,并鼓励各地建岳庙,按时奉祀香火;下旨正式定岳王为武圣,给予官方的承认……

    然后――朱永兴皱起了眉头。没错,总理处否决了他的一个要求,或者说是暂时不同意。从总理处官员的角度来看,这是为了他好,但却令朱永兴感到不满意。

    皇上是不能受指责的,即便是恶德恶政不得人心,也通常会以“受到蒙蔽”、“奸邪小人作祟”等等理由而得到辩护。或者是推出替罪羊,以某某“大奸臣”作挡箭牌。

    冤杀岳王的是秦桧,但最大的主谋和凶手是谁?当然是要偏安一隅、屈辱求和的高宗赵构。没有他的首肯,秦桧没权杀岳飞。如果公平而论,秦桧不过是迎和了赵构的想法,是他铲除主战派的工具。

    既然秦桧都在岳王庙里跪着,按朱永兴的想法,把赵构也弄进去,算不得过分吧?什么,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屁话,老子不做昏庸之主,还怕身后也有此下场吗?如果真的昏庸了,那也是自作自受,活该如此。

    其实呢,总理处的官员否决朱永兴的决定,并不是认为赵构无辜,残害忠良的千古罪名就应该扣在秦桧等人的头上。在他们的思维里,还是被千百年来至高无上的皇权所桎梏。“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岳飞是冤枉,但赵构只能说是犯了错,被奸臣蒙蔽,岂能被加罪而跪臣?

    权利的崇拜和压迫啊,黑白可以颠倒,真理可以臣服于权利的脚下。奸臣贼子固然可恨,但昏君也不可饶恕。

    “赵构跪像必须立于岳王庙,你们不执行,朕自己花钱找人去做。”朱永兴面沉似水,少见地发了脾气,“朕日后若成了昏君,便与赵构一样,受人唾弃;若是明君,自然更不害怕有此先例。”

    “万岁――”查如龙迟疑了一下,无奈地说道:“万岁英明神武,自是一代明君。”

    “那你们还担心什么?”朱永兴用手指重重点着件,“似这等昏君,置陷水火之万民于不顾,只贪图苟安作乐,还给他留什么颜面?亚圣有言:‘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之视君为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之视君如寇仇’。难道不对吗?”

    “这个――”查如龙苦笑,这话要是从臣子口说出,或者有情可原,可从帝王口说出,历朝历代还没有过。

    “嗯,事情就这么定了。”朱永兴稍微缓和了下语气,停顿了一下。开口问道:“国安部送来的情报,有没有山东的?”

    “回万岁,有。”查如龙赶忙转身从桌案上取过件,“刚刚送到,尚未编成节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