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百四十六章 江浙内乱,朱三太子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二百四十六章 江浙内乱,朱三太子 (第3/3页)

母妻甚被其宣淫。尔二三孤儿。尚为旗下之奴;百千弱女,竟作胡之妇。本诰命感明恩,悔族罪,投诚归明,望我族人幡然醒悟,勿作以卵击石之举,以致有不测之祸…….”

    与檄同时出现的还有诰命建宁的告满蒙族人书,以她之前的公主身份,发出这样的书。着实让清廷为之切齿。

    当时反清复明势力的社会基础还相当大,又有明军屡战屡胜的气势,清廷统治区越来越有地方不稳的迹象,很多横征暴敛、狐假虎威的官吏也深自惶恐,不敢为恶太甚。他们的收敛,反倒使老百姓的心气高了起来,盼望光复的期望更加强烈。

    对江浙清军威胁最大的一是闽省明军,二是舟山群岛的明军。而舟山群岛的地理位置太重要了。明军水师以此为基,不断袭扰。又与宁波府四明山的义师呼应,对清廷在江浙地区的统治构成了重大威胁,牵制了江浙沿海的大量清军。

    而四明山,原是鲁监国闽浙抗清时的根据地之一,既有反清抗暴的传统和基础,又近海。在明军水师的登岸袭扰,四明山义师也出动策应。因为这些便利的条件,四明山义师有一些明军将士担任骨干,并接收了千余枝燧发火枪,在江浙各支义军实力最为强劲。曾有单独攻破余姚的战绩。

    “这事当不得真,莫要听风就是雨。”四明山寨的大首领,暗地里却领受明廷浙东**团团长、参将一职的王京摇着头,对属下打探的消息不以为然。

    “可那教书先生确是怪异,给儿取名以“和”字排辈,最后一字还是带有土部的怪字。”属下挠着头,辩解道:“属下想着,若真是龙龙孙,咱们救了下来,岂不是大功一件?”

    “大功一件?”王京摸着头上长出寸许的头发,也有些心动。

    “什么大功一件啊?”**团的实际领导人、原张煌言的部下于志和笑着走了进来,说道:“说出来咱们参详参详,若是要舟山配合,便派人送个信儿。”

    “于大人,您快坐。”王京很恭敬地起身相迎,说道:“这个兄弟在余姚偶尔听了些风传,也不知是真是假,正和我说着呢!您来得正好,且给拿个准主意。”

    “风传啊!也不可轻视,说来我听听。”于志和笑着拱了拱手,和王京一同坐下,将事情的原由又听了一遍。

    扯起故国旗号,拥立亡皇后裔,起兵对抗朝廷,是不少人在王朝鼎革之际所常用的一种手段。清初发生的伪“朱三太案”,就是一个极为突出的典型。对清廷来说,“朱三太”本人并不可怕,但“朱三太”这面大旗的感召力却不可轻视。所以,每次爆发以“朱三太”为名号的起义,都会让清廷感觉犹如芒刺在背,非欲除之而后快。

    而历史上,“朱三太”也确实成了反清抗暴的一面不倒的旗帜。杨起隆、漳州蔡寅、河南柘城、江苏太仓一念和尚、浙江大岚山张念一、张念二、陕西汉、兴安,还有江南金和尚、浙东四明山,都以“朱三太”为号召,起事抗清。甚至到了康熙十年(1721),台湾朱一贵起义,尊奉的仍是“朱三太”的名号。

    可惜真正的“朱三太”却根本没有任何反抗清廷统治的念头,对抗清运动避之不及,唯恐引火烧身。在历史上,“朱三太”每次泄露口风时,他的身份都会重新激起周围人的斗志,让他们胸熊熊燃起抵抗异族统治的热情之火。

    无论是四明山、还是宁波、慈溪,“朱三太”每一次化名避祸的藏身之所,都会有人站出来与清廷这座庞然大物作殊死抗争。就连镇海的普通百姓张月怀,在得知房客是隐姓埋名的朱三太后,也立刻变卖家产,要联络豪杰一同起来与清廷斗争……

    可惜“朱三太”每次都让这些破家舍命的人失望了,一听说别人要抛下一切帮助他驱逐鞑虏,就马上仓皇遁走。

    其实真正的“朱三太”真名叫朱慈焕,是崇祯的第五,因与四哥(同父同母)朱慈炤同岁,其上的崇祯二早殇,所以人们习惯把他称作“朱三太”。

    甲申之变时,朱慈焕年十二,仓皇出奔,流离颠沛。在大顺军与两个哥哥失散之后,与一位姓毛的将领逃到了河南,种了一年地。后因为清政府清查“流贼”,姓毛的逃走,他只能一个人流浪。十三岁到凤阳,遇到一位姓王的前明老给事,细询根由,执手悲泣,乃留在王家,改姓“王”,名士元。

    朱慈焕到了十岁时,王家突遭变故,他再度流亡江湖。后又往浙,结识一个姓胡的余姚人,亦明官员后裔,两人谈经论后,胡颇钦佩他的才学,劝他还俗,并将女儿嫁给她。从此朱慈焕以余姚王士元为名入赘胡家,靠教私塾为生。

    几十年来,朱慈焕隐姓埋名、东躲**,并没有真正从事过“反清复明”,而且唯恐避之不及,害怕成为反清的一块招牌,所以不敢在余姚常住,而是长期在四明山一带辗转,以教书糊口。(未完待续。。)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