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二章 莽女冲撞,宪政之思 (第2/3页)
“小民之见。”顾应慧耳力极好,听得清楚,不由得一哂,说道:“若殿下似你这般想法,国战不知打到什么时候?不过封了个虚职,若能瓦解清军,不战而胜,沙场上不知要少死多少人?多少老百姓能早日从鞑虏手得到解放?哼,和你说,你也不明白这些大道理。”
“我――”李英梅确实一下听不太明白,但也意识到自己似乎是想左了,不由得惭愧地又低下头。
………………
“以后凡是有司已按律定罪判罚的,孤不干涉。”朱永兴将向他请示勾决的案卷推还给机要室主任查如龙,沉吟了一下,说道:“若是有情可悯的,或是关系重大需要特例的,单独挑出来,由孤决定是否特赦。”
“可律令若有漏洞呢?”查如龙似乎觉得朱永兴有些倦于政事。委婉地劝道:“这勾决大事,历朝历代可都是由――”
“孤知道。”朱永兴轻轻摇头,说道:“你还不明白孤的心思啊!金口玉言,生杀予夺,岂不是非刑而罪?孤不想如此啊!嗯,或者说是要做些改变。古时便有‘王犯法与庶民同罪’一说。然为何又有‘刑不上大夫’?从眼前讲,孤尊重律法,不非刑降罪,可安多少人之心?再从长远看,也少了桀纣之君,少了比干剜心、武穆冤死等惨事。”
查如龙稍微有些醒悟,安众人之心,应该指的是降兵降将,或者还有十三家众人。虽然目前都整编为明军。但这些人难道会没有疑虑?自古皇帝起初宽仁厚道,之后出尔反尔的事情又有多少?
“至于律法漏洞或不适宜之处,发现之便改之,世界上又有哪国律法敢自夸尽善尽美,绝无不妥。”朱永兴继续说道:“孤不是已命刑部召集人手,仔细研读分析《大明律》,或增或改,使之能适应时代形势的变化。这将是长期的过程。岂能一蹴而就?”
一个现代国家,或者近现代的国家。相对完善的法律,是必不可少的。而法治取代人治,更是进步明的表现。早晚会走这条路,由朱永兴进行改变,应该更有成功的希望。由上而下,这叫开明;由下而上。则叫革命。朱永兴想得清楚,这不仅是在缔造一个法治国家,更是为孙后代谋福。
“王在法下,这话现在不能说。”朱永兴微笑着说道:“权威嘛,孤还是要保持的。但不能说却可以做。先形成这样一套约定成俗的规则,等大家习惯了,等到兴大业成功,再宣之于外。然孤不干涉有司,却要有特赦权在手。这个,你懂的。”
“这个,属下要细细思虑,方能懂得殿下深意。”查如龙苦笑了一下,老老实实地说道。
“呵呵,那便慢慢想,可也别太过劳神了。”朱永兴点了点桌案,说道:“孤想重建内阁,你觉得如何?”
“这个――”查如龙知道凡是朱永兴说出的,即便是众所周知的名词,也定然会有所不同,迟疑了一下,开口问道:“不知殿下是仿效洪武年间的殿阁,还是成祖时的内阁?”
明朝从废丞相到实行内阁制,使国传统社会的央官制发生了最重要的变革。明洪武元年设左、右丞相,丞相之下设左丞、右丞、参知政事等职,为其属员。洪武十三年,朱元璋杀书省丞相胡惟庸,废丞相,使部直隶于皇帝,国柄遂集于皇帝一身。明成祖时,在洪武年间设立殿阁的基础上正式设立内阁。阁臣权力虽比宰相权力小得多,但人们还是习惯把阁臣看成宰相。
“皆有不同。”朱永兴摇头道:“初时应与成祖时相仿,但日后――”
见朱永兴欲言又止,查如龙也一下不知说什么好。实在是明朝内阁几经变化,成祖时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秘书,不是权力机构;后来内阁权力加重,逐渐受到重视;嘉靖年间更有权臣严嵩专擅朝政二十余年,内阁的权力已经完全与从前的宰相一样了。
而且内阁与皇权的矛盾时而缓和,时而尖锐,此消彼长;内阁与部也是经常互争雄长,矛盾重重;内阁通常又受制于司礼监,矛盾深刻,但又不得不走司礼监的路。而朱永兴不用宦官,又是英明睿智的主儿,这个内阁会是个什么样,查如龙真的是不知道,也想不出。
见查如龙提不出什么建议,朱永兴苦笑起来,说道:“孤也只是一个设想,嗯,英人要求见孤,不知是何事情?”
“这个属下倒是有所耳闻。”查如龙转回思路,答道:“似乎是新晋延平王派人与英人接洽,要买武器装备。”
朱永兴沉思了一下,笑道:“郑经不会只同英人接洽,法人应该也会加以试探。英人求见孤王,一方面要表示两家合作的诚意,一方面怕是要踩法人一脚。呵呵,孤王本没有封锁台湾之意,郑经要买武器,孤也不会阻挠作梗。不过,却要郑经知道孤的意思,以后不用偷偷摸摸的。”
“属下不明白。”查如龙疑惑地问道:“郑经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