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百四十章 一路见闻,骑兵改进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二百四十章 一路见闻,骑兵改进 (第3/3页)

说得对不对?”

    “岷殿下那么好,可也不是皇帝。难道还能管一辈?”

    李英梅说者无心,倒让旁边人没法回答,各自作着掩饰,或转眼望景,或抬头看到,或做凝神思索状。

    此时正经过一个村。前面早有随行护卫亮出军牌,几个警备军让开道路,目视着一行人穿村而过。靠道的一面墙上有一行白灰涂的标语,引起了方光琛的注意。

    “驱除鞑虏,共享安乐!”方光琛仔细体会着其的意味,简单而朴实,把抗清与老百姓的最基本愿望联系起来,一读就懂。而且,高皇帝北伐时所提出的口号是“驱逐胡虏。恢复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方光琛觉察到了现在驱除与驱逐的一字之差。

    好大的志向,比高皇帝亦不遑多让。一字之差倒让方光琛感慨不已。看来岷殿下不仅要光复大江以南,还要北伐复神京,更要犁庭扫穴,全复辽土。方是竞全功啊!

    ……………

    武器装备可能不具有革命性的突破,但战术却往往能够做到。不仅是早期的火器线列到散兵过度期的战术。火炮配合等,还有骑兵的作战方式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和系统化。

    而在军队近代化的进程,骑兵战术的改良效果最为惊人,密集的墙式冲锋,只要不是列阵出现,对抗非近代化的骑兵无往不利。你找不到任何一个团级建制以上的近代骑兵被对方非近代化骑兵打垮的情况。

    而墙式战术目前已经在世界上出现,虽然还没有形成系统化的理论。在与既来去如飞,又擅长单打独斗的土耳其人的战斗,东欧骑兵便积累了墙式战术的经验。

    有明记载的至少可见于巴登的路易(1655-1707)在与土耳其人战斗将各个步兵营,各个骑兵队“没有缝隙”地连成一线。骑兵和步兵一样主要依赖火力作战,以避免土军从空隙切入,展开对其不擅长的近战。

    在这一点上,朱永兴的思路倒是与巴登的路易有些类似。他认为无论明军怎样训练,除非有个十年、八年的时间,否则在骑术和马背的技艺上,都无法与“马背上长大的民族”相比。

    既然在单兵能力上无法突破,那就只能利用集体的力量,让明军骑兵能够马挨着马,肩并着肩,象一堵快速移动的墙壁平推敌人。这样始终以集体力量作战,而不是各自为战的混乱厮杀,战斗力要远远大于传统骑兵。试想一下,敌人在一个照面儿会遇上两三把砍过来的兵器,个人武艺再高也往往难以招架。

    不过这种骑兵很难练,因为想让战马在冲锋保持密集整齐的队列,是相当难的整体战术行为,协同不好就会造成整个横队乱得不成样。但优势也相当明显,在这些骑兵团的密集队列,纪律至高无上,个人骑术不再重要,单个骑手无需手拉缰绳,紧挨在身旁两边的队友马匹就会带着他向前行进。这样,每个骑兵都可以释放出两只手来战斗。

    空旷的田野战马嘶鸣,蹄声杂沓,一排一排的明军骑手以尽可能密集的队形向前推进,扬起的灰尘弥漫,几乎遮蔽了整个视野。

    “第二队开始时的速度过快了,第一队还算可以,第三队的队形密集起来的速度不够,太慢了。”

    昌国公高贵站在高高的木楼上,时而用目力,时而举起望远镜,一边观察着一边大声给旗号兵下着命令,嗓都有些嘶哑了。

    晋王李定国顺着梯爬了上来,挥手示意旗号兵不要出声,默不作声地举起望远镜,仔细观察着骑兵的演练。

    “他娘*的,第四队在搞什么,队形搞得象狗啃似的。”高贵骂着粗口,嗓干得厉害,回身要拿水壶,才发现李定国就在身后。

    “晋殿下,您啥时来的?”高贵赶紧拱手施礼。

    “也是刚到。”李定国把挂着的水壶递过去,笑道:“别太着急了,现在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不是吗?”

    高贵接过水壶,道了声谢,咕咚咕咚连喝几大口,连嘴角的水滴也不擦,便开口说道:“冲锋距离提高到一百五十步,一排可达三十匹。倒是比刚开始强多了,可这也有小半年的时间了吧?”

    “小半年已经很不错了。”李定国伸手指了指训练场,说道:“若是战场上能如此发挥,遇上非满蒙八旗的清军骑兵,也是有一战之力的吧?”

    如墙行进的骑兵队列并不需要太高的奔驰速度,那样反而会打乱阵型,影响冲击力,所以经常使用的是整齐的慢跑冲锋。而线列冲锋的距离则是越远越难协同,欧洲人花了一个多世纪的时间总结经验,才把骑兵线列冲锋距离从一百码延长到一千八百码,从单一的密集线列衍生出横队、纵队、大步、快步、散阵飞驰等多种战术变形,并使之字操典化。(未完待续。。)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