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八十章 教士保罗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八十章 教士保罗 (第3/3页)

乃为提倡孝道,发扬祖先遗留美德,以达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之目的。这与天主十诫第四诫颇相符合,故在国人传扬基督福音也有助益。”

    “你的汉学造诣很深啊!”朱永兴一下更有兴趣,上下打量着眼前这个大胡老外。嘿,这家伙还穿着儒服。

    “我是利玛窦‘合儒超儒’的追随者。”保罗拱了拱手,让朱永兴觉得很滑稽,“我来到国已经有二十一年,对经史伦理潜心研究过。”

    初期来到国的传教士,象利玛窦、汤若望等人,一踏上国土地,便开始精心研习国语言化,甚至以掌握北京官话为目标。这些西方修士入乡随俗,脱下僧袍,换上儒服,住进式房屋,并潜心研究国经史和伦理,寻找东西方化的融合点。

    在同朝野名流交往的过程,这些上通天,下知地理,又熟读汉典籍的西方传教士,自然赢得了国人士大夫的好感和信任,比如徐光启、孙元化等,从而达到其传播信仰的目的,这就是利玛窦开创的“合儒超儒”的传教策略。

    但随着利玛窦去世,狂热的传教士占了上风,认为利玛窦等人过于迁就国人,影响了天主教的“纯正性”,发展教徒速度太慢。明末的“南京教案”便是狂热派与国禁教派爆发矛盾的一次冲突,使教会遭到了损失和限制。

    “入乡随俗是应有之义。”朱永兴拿出了自己对天主教的意见,为了得到自己需要的,又摒弃糟粕,他还是下了些工夫的,“国余外还有别样之理,毫无异端,或与异端亦毫不相似者,如齐家治国之道,亦可遵行。既为吾国之民,纵是教徒,亦当支持政府,参加政府支持的任何组织及其活动……”

    “国的伟大是举世无双的,当然这是在没被鞑靼人占领之前,缺陷是还没有沐浴神圣的天主教信仰。”保罗已经快五十岁了,清兵入关前便在南方传教,他见到的多是江南的繁华,而不了解北方的贫苦,当繁华被战火毁掉之后,他对清廷并没有什么好感,“而且,国人之间,科学不大成为研究对象,这是很令人感到不解的。殿下所说的这些要求听起来也很有道理,但在措辞上似乎要做修改,以免教廷产生误解……”

    朱永兴在交谈越来越显亲切,没错,保罗的思维方式和学识更接近于现代人,而不是惯常所听到的之乎者也。甚至保罗还谈到了柏拉图的《共和国》作为理论叙述的理想,曾经在明末时出现过端倪。

    公元前?唯心主义?朱永兴并不认为保罗的感知是对的,也不认为柏拉图的《共和国》是正确的,但借鉴意义应该还是存在的,他觉得应该抽空读读这本书。

    保罗也感到极为惊讶,眼前尊贵的殿下知识面相当广,视野也相当开阔,绝不象他所接触过的那些国人。或许,这将是自己辉煌的,将跟随这个未来的、掌握巨大权力的亲王的崛起而踏上光明的大路。

    即便不能达成最理想的目的,朱永兴也决定做出适当让步,比如说划出一块地盘来准许其传教,也要留下这个家伙,以及和他差不多的人才。奠定科学的基础,并不是想到便能做到的,没有老师、仪器、理论知识,靠着孩们自学,显然有些异想天开了。

    即便做些改动,顶着被狂热派指责,也要得到殿下允准,使传教得到有力的保障,保罗暗也打定了主意。这也是天主教的一贯套路,走上层路线,利玛窦刚到国传教时,便从澳门带走了许多礼物,想方设法到北京去觐见国的皇帝。

    第一次召见是和谐的,尽管还有很多地方没有达成共识。但朱永兴对保罗送上的地球仪、玻璃器皿、西式装订的书籍等礼物极感兴趣,保罗则认为朱永兴开通睿智,不同于迂腐的士大夫,更有希望沐浴“神圣的天主教信仰”。

    …………….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