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十七章 齐集 元江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四十七章 齐集 元江 (第2/3页)

内的守军数量不少,尚有很大的余力;红夷大炮的轰击对战壕内的敌军杀伤不大,在壕沟内拼杀的清军在敌人诡异、多变、毒辣的打击下,也无法发挥所长。

    昨天的重点进攻算是进展最大的一次,红夷大炮推到了有效射程以内,对城墙造成了一定的损毁;士兵也不顾伤亡地分批攻击不断,从早晨一直打到日近黄昏,终于突破了城外的壕沟,进抵城墙之下。

    但以惨重伤亡取得的战果,却在怪模怪样的城墙下化为乌有。吴三桂等清军将领终于知道了这种城墙的厉害之处,那密集的交叉火力,使冲击城墙的清军遭到了多面的杀伤。尽管红夷大炮也造成了城上敌人的伤亡,但更多的清军倒在了冲击城墙的路上。

    终于有云梯搭上了城墙,但炸弹却劈头盖脸地扔了下来,侥幸没有死在火枪、弓箭之下的清军,在城墙下还是难逃噩运。

    吴三桂当时就在前线亲自指挥,尽管恨得咬碎牙齿。却还能保持冷静,鸣金收兵。在面对全新的城防设施和战术时,吴三桂知道继续用人命填补是无济于事的,必须找到破解之道。

    在几天的攻城战,战兵已经伤亡了千,辅兵也损失了三千多。在城池未被攻破前。攻方的伤亡大于守方,这是正常的事情。而城破之后,通过杀伤无城可恃、战意崩溃的守军,才能够拉平伤亡数字,或者反超。

    但目前的这种消耗战却令吴三桂感到得不偿失,而且晚上的猛烈反攻更令他意识到守军的力量尚存,不是急切间可以攻取的。

    既然不可急取,又没有其他的办法,就只能采取围困轰城的战术。十门重型红夷大炮。每门的重量两千斤,发射十斤炮,有效射程一里半,集使用,可为攻城之法。

    按照清军用炮轰城的战术,炮弹是要打击城墙的下部,也就是“举炮时,不可击城上女墙。当击城之间,待十分颓坏。方令我兵登进”。现在清军已经可以把红夷大炮推近到距离城池七百米的距离,猛轰城墙,形成崩塌的成功率非常大。虽然这可能需要两三天,或者更多的时间,但却不失为一个减少伤亡的稳妥之法。

    吴三桂收回了投向元江城的目光,微微转身。对身旁的刘玄初说道:“敌军援兵将至,东面是伪郡王马宝和一支偃旗偷袭之军,西面是各土酋之联兵,元江战事越来越大啊!”

    马宝所率军队的行动当然避不开清军的探马、斥候,叙国公马惟兴的人马也被探知。但西面充当先锋的五千土兵则被吴三桂当成元江外围各家土司的联兵,他并不知道朱永兴率领的大军正在这些土兵之后。

    刘玄初微微一笑,说道:“王爷已有周全安排,敌军的援兵又奈我何?况且,击退敌之援兵,元江城守敌必胆寒绝望,反倒更有助于我军破城。”

    吴三桂抿了抿嘴角,笑意一闪即逝,沉声说道:“马宝素有骁勇之名,不可轻敌;马惟兴又走南岸,两军虚实难辨;土酋联兵嘛,倒是无虑。”

    “马宝骁勇,王爷手下之猛将马鹞又岂弱于他?”刘玄初笑道:“马惟兴无名之辈,王爷派勇略双全的夏都统迎战;土酋联兵,亦有忠勇营抵挡。此上驷对下驷,焉有不理之理?”

    王辅臣,山西人,先参加明末农民起义军,后流入明将姜瓖营,以骁勇善战、勇冠三军而闻名,且有大将之风。因其善骑射,马上如飞,所以得了个诨号,称“马鹞”。降清后得顺治赏识,授御前一等侍卫,又随洪承畴下西南征战。洪承畴回京后,他便隶属于吴三桂。

    吴三桂久闻辅臣之名,很喜爱他的为人和才干,对他有如自己的侄,凡有美食美衣、最好的器用之物,别人得不到,亦必先赐给辅臣。王辅臣深受感动,对吴三桂竭诚竭忠。

    夏国相,吴三桂的女婿,武双全,极得信重。历史上到了三藩之乱时,他俨然已经是吴三桂阵营实际上的二号人物,其影响力之大,竟然可以擅自废立。有他在江南负责指挥,吴三桂很放心。

    而忠勇营虽然在元江城下的激烈攻防损失过半,但把义勇营的两营人马补充过去之后,依然有四千多人马,对付几千土酋之兵,取胜似乎也没有悬念。

    对于目前掌握的三路援兵,吴三桂都作出了最为正确、合理的安排,并没有轻敌。所以,刘玄初才自信满满,觉得各路迎战的人马实力都超过对手,即所谓的上驷对下驷,取胜当然是情理之的事情。

    吴三桂心得意,却故作矜持,待听到江南面传来隆隆的炮声时,知道以炮轰城已经开始,心一定,便与刘玄初回转大营。

    ……………

    吴三桂确实不简单,除了迎战援兵外,他还加强了对浮桥的守护。只要南北两岸联接通畅,便可调动兵力,应付突发的变动。

    但缺乏舟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