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千零九十七章 读书人,要真的读过书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一千零九十七章 读书人,要真的读过书 (第3/3页)

根本原因,不就是成祖文皇帝没有大规模迁民到安南,才让安南有了跳反的机会?大明初年,有湖广填四川这样大型迁民政策,到现在连云南都没丢。

    不填民,这些海外总督府,始终都只是飞地。

    人不够,那就想办法多生点孩子就是,百姓们,穷民苦力们为何不生?是他们不想吗?还不是分配过程中,有人占据了太多的财富,又扣扣索索不肯对下分配,生活都无以为继,衣不遮体,食不果腹,又如何生养。

    其次,一个社会的整体道德,并不是理所当然地随着富裕程度提高而提高。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物质是道德的基础,物质是道德前提,松江府以前就是个滩头,随着开海富了起来,但道德,非但没有提高,反而有下降的景象。

    穷民苦力们给势豪们干了活,势豪们真的连劳动报酬都敢赖掉!

    最重要的是,出海给了穷民苦力更多的选择,才促使势豪不得不更多的向下分配,如果没有这个博弈的机制存在,松江府、广州府等劳资矛盾冲突的地方,万历九年废除了贱奴籍制度,怕是早就堂而皇之的重现了。

    开海派则是基于社会财富的分配、社会道德滑坡导致社会安定程度下降、矛盾博弈等等方面,反驳了保守派们的倡议。

    保守派和开海派各执一词,吵得天翻地覆,而朝廷对此默不作声,任由民间讨论,因为讨论的浪潮越大,原来还有更多选择的事实,就会被更多的人知道。

    万历初年刚开海的时候,大明舟师、天文观测、牵星过洋术、海船技术都很差,甚至不如葡萄牙、西班牙,这就导致,当初即便是近海贸易,船只的回航率不是很高,出海虽然不是九死一生,但十分危险。

    开海二十三年之后的今日,大明近海贸易安全回航率,超过了九成九,其实已经非常安全了。

    保守派很快就意识到了这一点,选择了闭嘴,不再更多的讨论,因为他们发现,自己家的丫鬟仆人,都在私下里议论起来,原来出海,已经不再是原来那么危险,似乎出海去博一博,未尝不可。

    保守派选择闭嘴,但开海派开始了穷追猛打,而且他们咬住了保守派最致命的一点,那就是万历九年废除贱奴籍和薪裁所的建立。

    大明开海后出现了一批以手工工坊为主的工坊主,这些工坊主逐渐变成了富商巨贾,他们固然道德低下,但以文化贵族、圈地养奴为主的旧势豪们,道德更加低下。

    朝廷废除贱奴籍制度,还要明里暗里的进行抗衡,最终激起了江南奴变,奴仆们操戈索契,削鼻班的可怕,至今还在流传。

    而朝廷倾斜了大量资源建立的薪裁所,就是为了缓解劳资矛盾,而新出现的工坊主们,至少还每年发一点开工银,虽然这个习俗是来自于官厂,来自于王崇古,而且民坊普遍发的不多,可是,发的不多也是发了。

    这些保守派反对出海宽松,不就是想着继续作威作福,让人为奴为婢吗!

    “可以看得出来,明面上讨论的是宽松的出海条件是否需要收紧,实际上,是新兴资产阶级在挑战旧文化贵族。”朱翊钧敏锐的察觉到了这次论战背后的主要矛盾。

    作为地主阶级、旧文化贵人的利益代表,大明皇帝陛下,对此却没有任何的表示,甚至没有一点拉架的意图。

    因为在万历维新之中,皇帝的基本盘已经从过去的地主阶级,逐渐转变为了京营、边营为代表的军,官厂为代表的工,还田令和营庄法之后的农。

    军工农,已经逐渐成为了皇帝的新的坚实拥趸,皇帝甚至有了新的选择,这些新兴资产阶级,可以成为一种选择。

    朱翊钧有点拿不准,就带着十几本杂报,找到了在龙池边钓鱼的戚帅和看书的张居正。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每次朱翊钧拿不准的时候,都可以找帝师来问问。

    “陛下,臣已经不在朝中了。”张居正放下了手里的杂书,拿起了皇帝给的杂报,看了几份,就有点懒得看了,人都是有惰性的,在其位谋其政,不在其位,张居正对这些事的兴趣不大。

    戚继光也看了几本,摇头说道:“情况非常明朗,写这几本杂报的笔正,背后是旧文化贵人,而写这几本的,背后则是新商贾,这保守派不是什么好人,这些开海派其实也不是,不是大明水师在松江府镇着,他们只会做的更过分。”

    戚继光的观点,有形的军靴踩在了无形的大手上,才让这些肉食者们变得拟人了起来,而不是他们的道德天然高尚,朝廷得有真家伙让人怕,那才是朝廷。

    没有强悍的武力,就没有听话的势豪。

    “陛下,这些杂报里,唯有这本,臣以为说的很是在理,值得一看。”戚继光倒是耐心的看完了这些杂报,从里面挑出了一本,请陛下过目。

    朱翊钧看过后,给了张居正,三个人仔细议论了一番这本杂报。

    这本杂报的笔正是陈准,陈准既不是开海派,也不是保守派,他这篇杂报的题目是《从开辟之初的止投献风力谈起》。

    洪武年间,给大明皇帝效命就是投献,而非常普遍存在的止投献风力,儒士夏伯启剁指案,就是其中的典型,宁愿把手指头剁了,都不愿意出仕做官。

    止投献风力吹了两百年,还没有停止的意思,这些人以鼓吹元朝宽仁为主,肆意炮制、传播不利于大明朝廷威严的消息,比如朱棣杀方孝孺十族的政治谣谶,就是被这么炮制、并且传播出来的。

    江南四大才子祝枝山,之所以要炮制这样的消息,目的就是消解朝廷的法统,消解朝廷的威严,自己好篡取权力而已。

    而陈准给这些人,扣了大帽子出去,称这类的人为后元反贼。

    而且他还给了后元反贼一个非常精准的定义:专指的那隐藏在黑暗中蠢蠢欲动,以鼓吹元朝宽仁大明严苛为主,意图篡夺大明国朝权力的政治势力。

    而这个政治势力,则以旧文化贵族为主,毕竟那时候,新兴资产阶级八字都没一撇。

    “这读书人骂人是真的厉害,这么多杂报摞一块,都不如陈准这四个字骂的凶狠,后元反贼。”戚继光啧啧称奇,也不知道这些读书人整天都琢磨点什么东西。

    四个字,把人祖宗十八代都骂了。

    日月幽而复明,宛如人死而复生一样的奇迹存在,这些‘后元反贼’,居然消解大明的合法性、法统、威严,等于陈准指着这些人,告诉世人,全都来看看,这就是数典忘祖!

    属实是文化知识照进现实。

    骂的真的脏。

    “可不是嘛,读书人,要真的读过书,显然陈准是真的读过书。”朱翊钧十分肯定的点头说道,他把陈准这本杂报,下章到了礼部,转发到了邸报之上。

    朱翊钧是大明皇帝,肯定不允许这种后元反贼的存在。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