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m.xvipxs.net
第一千零九十五章 大国强国,要学会如何恃强凌弱 (第1/3页)
攻伐交趾,对于大明而言,不是个难事,甚至因为开海的原因,大明连战争成本,都在快速降低,攻伐极其顺利,关键是统治问题了。
在如何统治交趾的路线上,朱翊钧选择了和永乐年间完全不同的路线。
永乐年间,朱棣的主要重心是北上伐蒙古,所以在交趾问题上,选择了柔远人的策略,而朱翊钧则换了个路线,从杀掉郑松开始,整体路线,就是一个字,杀。
治理交趾的两个重要问题,第一是消灭敌人的反抗意志;第二是防止被自己的人摘了胜利果实。
能不能稳定统治交趾呢?对于这一点,朝臣们心里仍然有疑惑,但朱翊钧没有什么疑惑,他知道可以。
有的时候,有些蛮夷,就是欺负大明心善。
法兰西统治安南期间,连当地的妇人,都要给法军养的狗喂奶,一言不合就杀的血流成河,这些安南人,这个时候,也不提耻辱了,反而开始讲什么,这是成为文明的一份子,所需要的必然进程。
如果不是有新中国帮助,安南一直还是法属安南。
在朱翊钧心里,有些蛮夷,骨子里就只剩下一个贱字了。
为什么安南敢对大唐、大明哈气?因为这些蛮夷就跟郑松一样,觉得只要投降,就能活命,只要闹一闹,就会有很大的好处,朝廷就会让步,觉得统治成本太高,就会放弃。
这也是郑松在面圣之前,那么从容,听到族诛,彻底傻眼的结果。
之前的大明皇帝,日后的大明皇帝会怎么选择,朱翊钧也不管,反正他的选择是这样的,大臣们虽然也有反对,但时间总是证明陛下是对的,在这种大事上,也不太好反对。
“这安南的情况,总是如此的糟糕。”朱翊钧看着面前的奏疏,沉默了。
大明在跟安南交战,甚至攻占了大部分的红河平原,但是舶来粮和夷奴生意,非但没有停止,反而有了极高的增长。
这才刚四月,舶来粮的总数已经超过了六百万石,过往一年也就六百万石的样子,夷奴的数量,从一年三千,增长到了一年五千众。
这完全出乎了皇帝本人的预料。
“卖给大明粮食,大明把粮食给军兵使用,军兵打安南是吧。”朱翊钧其实可以理解,为何会发生这种事,他虽然没有军事天赋,但他管后勤,还是做得很好的,从不让军兵饿着打仗。
朱翊钧一直觉得,戚继光在战争论中,不断的强调打仗就是打后勤这件事,是为了歌功颂德,塑造皇帝的神圣性,强调皇帝在战争中发挥的作用。
为此,戚继光甚至引用了大明开辟那句名言,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但在皇帝对当下军事理解里,他个人觉得,后勤没那么重要,因为可以就食于敌,没有粮,就抢,还能把自己饿死不成?
戚继光听闻皇帝的理解后,表示日后陛下还是不要理解了。
在戎政上,陛下完全参考战争论,绝对不会出现太大的差错,就是有,强大的大明军也能兜得住。
抢,就能抢得到?
根本抢不到,陛下完全忽略了战场的复杂性。
且不说,敌对国的平民长着耳朵长着腿,听闻兵祸汹涌而来,就会拖家带口的逃跑,这个事实先抛开不谈。
在安南战场上,你大明军还能抢得过安南军?
陛下把军队理解成了保家卫国的武装力量,可军队本身是暴力的具体现实,在安南百姓眼里,安南军可不是保家卫国的存在,秋毫无犯这种军纪,可不是安南军能有的。
这些安南军抢起来,那真的是刮地三尺,连锅底灰都不放过。
就食于敌这种事,出其不意,长途奔袭,有可能还用一下,但抢来那点粮食,根本不够大军用度,大兵团作战,根本不要想什么就食于敌。
戚继光十分肯定的告诉皇帝,战争打的就是后方补给,就是后勤,因为后勤就是士气。
军兵们对自己每天吃的什么,吃多少心里有数,而且行军打仗最是耗体力,吃不够就饿,饿了就会胡思乱想,为了找口吃的,什么都能干的出来,士气自然低迷。
没有士气,再强的军队,也没法作战。
后来朱翊钧就真的就不理解了,他从没上过战场,不了解就没有发言权。
朱翊钧对后勤非常了解,战争是极为昂贵的,舶来粮和夷奴贸易如此鼎盛的原因,就是跟大明军打仗要花钱,或者钱这个一般等价物所代表的货物。
金银粮钢铁火羽等等,这些都需要海量的银子去筹备。
皇帝军事天赋薄弱怎么办?大将军戚继光在《战争论》有一篇,专门写了圣君用兵,手把手教皇帝怎么打仗。
而且非常简单的三板斧,傻瓜式一键操作,不仅可以获得军事胜利,还可以获得政治胜利。
三板斧,四个字就可以概括:恃强凌弱。
这三板斧操作非常简单,第一步,占一块地方;第二步,给予足够的军事压力;第三步,等待敌人自我瓦解,收获捷报和胜利果实。
看征伐安南,就能理解这三步的具体操作办法了。
骆尚志先占了海阳城和广安城,而后开始军事施压,逼迫郑松反应,郑松要么大军进逼收复失地,要么面对军事威胁,就只能相持,可是相持的成本更高,枕戈待旦需要海量的银子,才能维持防御。
郑松选择了进攻,当时还不是总攻阶段,骆尚志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就把郑松的大军打崩了。
大明占领了红河平原后,征伐安南,整体进入了第二阶段,相持阶段,大明给了太大的军事压力,为了能够抗衡,连要命的粮食和壮丁,都不得不通过岘港发卖。
为了应对军事威胁和压力,不得不诉诸于内,不断的朘剥平民,导致平民的不满情绪快速上涨,国失大信,人心启疑,军事威胁越大,朘剥越狠,最后的结果,就是离心离德。
众志成城、共度时艰这四个字,在战争的状态下,是很难实现的。
第三步攻伐的时候,就非常容易获胜了,甚至会有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的场面,无他,人是个动物,有趋利避害的本能。
这三板斧真的非常简单,进攻,相持,等待敌人自己士气崩溃、人心离散后,以秋风扫落叶一样的方式,横扫敌军,收获军事胜利和政治胜利。
如果仔细看这套打法,就发现,这完全是太祖高皇帝朱元璋‘尺进寸取’战略弱化版的弱化版。
尺进寸取,建立缓冲区,不断的蚕食,李成梁在辽东开拓,就用这个打法,效果很好,但对陛下的军事天赋而言,还是有点难。
戚继光为皇帝陛下定制了三板斧,以后用兵,就套这个公式,不敢说必胜,但必然不会大败亏输。
恃强凌弱不是什么羞耻的事儿,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总有些蕞尔小国、番国小邦,心里没数,为了各种原因,挑衅大国、强国,任何一个大国,都要学会用更低成本、更小代价的恃强凌弱。
西班牙足够的强大,无敌舰队、西班牙大方阵横行泰西,但远征英格兰,直接把西班牙日不落帝国给打掉了。
对于一个大国、强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xvip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