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千零九十二章 大明是番邦小国的天然盟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一千零九十二章 大明是番邦小国的天然盟友 (第3/3页)

展、普及教育等等政令的推行,在吃不饱饭这件事上,不堪一击。

    大明的经验,对于番邦小国而言,根本没有什么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因为大明是大明,大明的经验和意义,是大明人从尸山血海里自己总结出来的,番邦小国照搬的结果,只有一事无成。

    生南为橘,生北为枳。

    同样,佩托总督谈到了,选择大明而非西班牙,根本原因是:大明是这些以原料供应为主的番邦小国的天然盟友,因为大明是以生产为主,而泰西的殖民者以抢劫为主,这就是本质的区别。

    货物需要交换,只出不进,那不是贸易,生活在墨西哥的西班牙人,都受不了费利佩无止尽的贪欲和朘剥。

    佩托总督有这种见识和眼界,真的已经超过了无数的草台班子,至少他知道,跟大明做买卖是真的有买有卖,而不是九成的利益都被抢走。

    “陛下,先生来了。”一个小黄门急匆匆的走了进来,俯首说道。

    “哦?快请。”朱翊钧收拾了下桌子上的奏疏,正襟危坐,等待着张居正的到来。

    张宏很清楚,陛下对张居正的态度,和对其他朝臣的态度完全不同,陛下对张居正的态度,是先生大过君臣,每次张居正来,皇帝都是这样正襟危坐的等着,这是尊重和礼遇。

    以前张居正是帝国元辅,现在张居正已经不是了,但陛下依旧在这些小细节上,一如既往。

    “臣拜见陛下,陛下圣躬安。”张居正作揖见礼。

    “先生免礼,坐。”朱翊钧满脸笑容的说道:“先生不来,朕还要去找先生,这不佩托总督打算当国王了,朕打算允了,还有潞王的事儿,朕打算拨十万银,采买一些生活所需之物,他在那边连厕纸都不舍得用。”

    朱翊钧絮絮叨叨的讲了下金山国和墨西哥的事情,尤其是关于佩托总督的情况。

    “佩托臣是见过的,他有这般见识,不是他天然秉性,也是他真金白银聘了一个绍兴师爷,耳提面命才有了这番体悟。”张居正倒是可以理解佩托总督的改变,他也是在大明文化的熏陶下,逐渐发生了改变。

    佩托是先有了大光明教的教籍,慢慢接受大明智慧,聘请绍兴师爷,这个改变大约持续了十年之久。

    “先生入宫,所为何事?”朱翊钧有些好奇的问道,张居正对国事一点兴趣没有了,就是皇帝问,他也懒得看,根本不愿意费那个神了,都是些蝇营狗苟利益之争,看多了,看久了会很累。

    “臣今天去了上海县雅庐书场,就是去听评书,回来的时候,路过了一家公学堂,正好放课了,臣看着那些读书的孩子,也是颇感欣慰,多年奔波,不是毫无建树。”张居正眉头紧蹙的说道:“但是臣听到这些孩子,满口的脏话,不由有些悲从中来,就来寻陛下了。”

    “读书人也该有个读书人的样子,出口成脏,斯文扫地。”

    张居正看到国泰民安,自然是满心欢喜,听到这些孩子出口成脏,这份喜悦立刻变成了惊恐,甚至惊恐到要面圣的地步,孩子是什么?孩子就是初升的太阳,明日的大明,就是未来,就是希望。

    但张居正从这些孩子身上,只看到了出口成脏,他不惊恐才怪。

    “这么多年,没见过先生如此张皇失措的时候。”朱翊钧由衷的说道,张居正有办法,可不是万历维新以后,才建立的正确,而是在万历维新之前,早在嘉靖末年、隆庆年间就有了证实。

    土蛮汗隆庆二年入寇,张居正让戚继光北上,土蛮汗再不能南下;倭患还在广州肆虐,张居正举荐了殷正茂,并且请了便宜行事的圣旨;和俺答汗议和,解决了北虏问题,当然这个议和,不是张居正的度功;

    这些内忧外患,都是张居正有办法的真实写照,等到了万历维新,有了皇帝赌命式的支持,张居正在万历维新前二十年,甚至有种无所不能的错觉。

    可这么多年,张居正什么时候,如此惊恐过?

    朱翊钧真的是第一次在张居正脸上,看到了这个表情。

    “他高启愚要是搞丁亥学制搞成这样,臣就是致仕了,也要弹劾他!他一个佞臣,陛下把国事托付给了他,他就这样回报陛下的!”张居正说着说着就有些生气,对高启愚十分不满。

    “先生,不是这样的。”朱翊钧连连摆手说道:“孩子的世界,和大人的世界不同,孩子的动物性大于人性,在孩子的世界里,会用说脏话、展现暴力手段、做坏事等等行为,来彰显自己的与众不同,确定自己的地位。”

    “而且孩子都是学大人说话,大明万历维新,一大批穷民苦力脱贫,尤其是松江府这个天下百货集散之地,更多的穷民苦力,供的起孩子读书,但他们的父母,斗大的字不识一箩筐,孩子跟着他们学说话,自然学成了这样。”

    朱翊钧不认为这是高启愚无能,而是时代变迁的真实写照。

    国民素质的提升,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最重要的还是经济基础。

    “陛下原来已经注意到了。”张居正长松了口气,他担心陛下没看到问题,才着急入宫,但陛下既然已经注意到了,那他就安心了,他老了,已经没有足够的精力了,但陛下春秋鼎盛,而且陛下也很有办法。

    张居正在很多时候表现出的无所不能,其实都是借了皇帝的力,甚至其中很多,根本就是皇帝的办法,而不是他的办法。

    朱翊钧笑着说道:“是高启愚自己提到的,他在去年就注意到了这种现象,并且制定了对官学堂的考成办法,现在正在推行,具体而言,就是教育成绩、德育培养等等,都有量化,并且以考成为绩效,发放学正的劳动报酬。”

    “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而教师的怠惰,也跟公学堂一个班就有一百多名孩子有关。”

    “他作为先生的弟子,在循吏上,他是大明首屈一指的能臣干吏。”

    私塾里面一个学堂也就十来个学子,多也就二十个,家学堂就更少了,这教师管得过来。

    这公学堂就真的有点忙不过来,反过来讲,私塾的束脩,根本不是普通中人之家可以承受的,但公学堂因为有朝廷贴补,还能承受。

    普及教育从来都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事儿,绝非一朝一夕。

    “少宗伯主动提出来的,那还好。”张居正彻底放心,又摇头说道:“高启愚还是胆子小,他怕克制不住自己的欲念,连登门都不敢登门了,之前一直求着臣原谅他,臣真的原谅他了,他又不敢来了。”

    张居正觉得,高启愚很清楚,他对进步的渴望很容易演化成权欲熏心,进而在皇帝和太子这个天然矛盾里,充当不光彩的角色,干脆不敢向前走了。

    胆小怯懦!懦夫行径!

    朱翊钧也只是笑,张居正真的老了,其实老人和孩子一样,顺着也不行,逆着也不行,无论怎么做,不喜欢就是不喜欢,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

    张居正不喜欢高启愚,他做什么,都要挨骂。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