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千零九十一章 嘴上全都是道德文章,心里全是生意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一千零九十一章 嘴上全都是道德文章,心里全是生意 (第3/3页)

,就会发现,他是基于斗争范围、烈度和规模,不受朝廷意志控制这一都斗争卷反复讲了无数次的基本事实出发,或者说,沈鲤在谈‘倍之’。

    倍之,就是反对一条政令,可以加倍执行它,如果双倍无法保证政令,不会引起广泛反对和抵触,那就加十倍!

    比如要反对朝廷的稽税院,不仅不要忤逆,而是大力配合的同时,加倍执行,但同样,皇帝对倍之没有好办法,就是一个字,杀,有人敢搞,朱翊钧就敢杀。

    沈鲤的态度很明确,这个口子一开,地方官会让皇帝陛下见识到什么叫做权力的小小任性,更加明确的说:对风力舆论的纠偏,最终导向,就是大兴文字狱。

    “陛下圣明,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此举为诛心之鉞。”沈鲤继续阐述自己的理由。

    诛心,诛心在士大夫口中,不是给人造成心理上的巨大伤害,而是在没有实际证据的情况下,通过言论,揣测对方是别有用心,进而治罪。

    在斗争卷,也讲过,斗争的烈度不可控升级后,往往会发展到互相扣帽子的地步。

    比如北宋末年,以王安石和司马光为代表的变法派和保守派之间,就发展到了党锢的地步,互相扣帽子,至于国事,已经完全顾不得了,这就是沈鲤所说的诛心之鉞。

    这个成语是漫长历史资料库里,被反复证明过无数次的教训,只要四个字,就可以把事情讲明白。

    论迹不论心,论心无完人。

    如果大搞诛心之鉞,就是以论心定罪,而非依据事实定罪了,诬告,互相扣帽子,就会泛滥成灾。

    “大宗伯说服了朕,就按大宗伯的意见办吧。”朱翊钧思索了片刻,还是认可了沈鲤的决定,虽然他有点不是特别赞同,但沈鲤的理由很充分。

    让人说话,天的确塌不下来,但松江府的舆论场,的确让朱翊钧非常不喜欢,但只要不发展到美化倭寇的地步,就还能再等一等。

    “陛下所有人心里都有一杆秤,是不是在说糊涂话,办糊涂事,但凡是在这滚滚红尘,摸爬滚打过,都会自己去判断,极端自由派,也在被万民所抛弃。”沈鲤提到了最后一个理由。

    他觉得过多的干预,容易造成万历大思辨,变成一场比谁的青词写得好、比谁的拍马屁拍得好、比谁的赞歌唱得好。

    这非常危险。

    嘉靖二十一年以后,道爷一心焚修,给上天祷告用的青词很重要,慢慢大明朝廷就变成了谁青词写得好,谁就能入阁,人们戏称其为青词宰相。

    人的认知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纠偏的过程,而这些风力舆论的存在,反而能帮助人形成真的认知,当然这么做并不是没有代价,陛下非常厌恶的风力舆论,还会存在。

    世间任何事,都是矛盾且统一的矛盾体,有得有失,没有全占全拿的好事儿。

    沈鲤从晏清宫离开后,礼部没有做出任何的改变,显而易见,沈鲤居然说服了陛下,这让几乎所有的笔正们,喜出望外。

    气氛都到这个份上了,朝廷居然还保持了自己的定力,这就非常难得了。

    这代表着皇帝并没有被权力异化,不是仅凭自己的好恶去做事,这就是大明天大的福报了。

    看看泰西那个任由自己性子胡来的费利佩,好好的西班牙日不落,都快被这种任性折腾散了。

    当然这份福报不是理所当然、本该如此的,因为陛下是明君圣主,沈鲤是骨鲠正臣才有了相对宽容的舆论场。

    这反而证明了陈准的观点,大明江山社稷,是靠脊梁撑起来的。

    陛下是个明君圣主,这已经从多方面得到了验证,而且正在变成一种正确,陛下真的在大事上做出朕意已决的决策,就会获得更多的赞同,虽然不知道陛下为何要这么做,但先这么做试试看。

    陛下的正确,正在和张居正有办法一样,有被神圣化的趋势。

    朱翊钧在四月中旬下旨,前往了薪裁所,薪裁所上下受宠若惊,连夜把厕所都冲洗了无数遍,虽然大概率陛下看不见,但这就是迎检的标准。

    大明皇帝在四月二十三日,带着元辅帝师张居正,一起去了薪裁所,了解了薪裁所的具体运行,询问了七件案情,并且对薪裁所的官吏进行了一番恩赏,以表彰过去一年,薪裁所为平衡劳资矛盾做出的卓越贡献。

    薪裁所自设立以来,大大小小劳资矛盾共处理了8306件,其中7000余件,是穷民苦力获胜,为劳动者追回了超过一百万银的劳动报酬。

    其中规模最大的一个案子,工匠数量超过了两千三百人,总规模超过了二十三万银。

    剩下这一千多件,则体现了和基层打交道的难处,这一千多件,真的都是大老爷冤,有的时候刁民这个词,不是骂人的话,而是在讲群众里也有坏人。

    朱翊钧在薪裁所还接见了四位状师,这四位状师都是出身高门大户,他们免费为穷民苦力打劳动纠纷官司,免费写状纸,前后奔波两年有余,这四位状师的目的非常明确,为了名望。

    名望是高门大户最好的护身符,保命牌,四位状师被召见,可谓是受宠若惊,他们是有目的、有企图、是功利目的,这种带着目的的行为,居然还会被陛下召见,甚至还得到了陛下的肯定、赞赏和恩赏。

    朱翊钧不怕高门大户有企图,就怕他们不把穷民苦力当人看,搞得天下沸反盈天,导致大明逐渐失序,错失开海这个关键机遇。

    要名望,就给他们名望。

    三日后,薪裁所全体官吏,升了官,薪裁所主事的官阶,从正七品,提高到了正五品,等同松江府同知,更进一步就是松江府知府了。

    这次集体升官,让薪裁所上下喜出望外!陛下来一趟,居然还能升官?!

    这个决策,皇帝到了薪裁所后,询问了张居正后,临时做出的决策,但当时朱翊钧没有承诺,而是回到了晏清宫,专门开了一次廷议,充分讨论之后,给薪裁所升官这件事,通过了廷议。

    正七品的权力,还是太有限了,在这个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势豪们掌控太多社会资源,也就是权力的情况下,薪裁所正七品的权力,有些不太够看,一些个势豪,对薪裁所也不太尊重。

    这是在实践中,根据实践经验,对薪裁所制度进行改良。

    也是这次廷议之后,薪裁所也将会从松江府这个试点,向着五个市舶司和江南诸府进行推行,如果再次试点成功,将会从江南富裕之地,向着大明全境扩大。

    “这个王谦,确实是个能干的人。”朱翊钧拿着一本奏疏,啧啧称奇,王谦在吕宋,也搞了薪裁所,而且大获成功,和大明腹地设立薪裁所调节劳资矛盾不同,王谦搞吕宋薪裁所,是为了王化。

    不懂汉话、汉文的夷人,根本无法去薪裁所提告,这些都是为了推动吕宋王化的进程。

    “陛下,王巡抚的杀性有点大了,刑部大司寇奏闻,这王巡抚在过去一年,折腾了十二起大案,都跟夷人有关。”张宏其实已经非常客气了,其实朝臣们都说,好杀人的凌云翼刚刚亡故,大明又出了个大杀星。

    朱翊钧想了想摇头说道:“不该杀吗?不杀怎么办?”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