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m.xvipxs.net
第九百六十八章 满紫北极天枢星,满绿天枪上将星 (第1/3页)
每一次皇帝陛下的朕意已决,都代表着最高意志的不可忤逆。
显然在丁亥学制初建的时刻,大明皇帝不允许这些势要豪右们对丁亥学制伸手。
朱翊钧看着张居正开口说道:“先生,势要豪右、乡贤缙绅早已经占尽了先机。”
“大明总计两千八百万户,势要豪右不过八千九百户,乡贤缙绅八万余户,中人之家也不过八十万余户,尚能温饱的富农(百亩),一百六十余万户,有田土自足(五十亩),区区二百余万户。”
“能读的起书的只有这不足一成半的人家,剩下的八成半,即便是有田土,也要做佃户,要么和雁行人一样春出关,深秋回关,要么和麦客一样,抢收的时候赚点糊口的粮食,要么在大都会做了游堕之户,手停口停。”
“先生,肉食者已经占尽了读书的先机,还要让朕开方便之门,朕不能开,故此,朕只能从高爱卿之言。”
朱翊钧的意思很明确,他不开这个方便之门,是为了杜绝一切方便之门,要不开都不开,省的闹腾。
有人说社会大约两成的人,占据了总生产资料的八成,八成人分了剩下的两成生产资料。
朱翊钧列举的这些,在阶级区分上,全都是有产者。
而行将就木,已经两百岁的大明,因为兼并蔚然成风,在万历维新之前,这个比例是:不足一成的人,占据了总计超过九成的生产资料,天下困于兼并,绝非妄言。
现在能有一成半的大明人,能读的起书,已经是万历维新的伟大胜利了,因为这里面有5%左右的有产者是皇帝创造的有产阶级。
其中的大头是匠户,匠户被分到了有一些生产资料可自足这个阶级。
学识、孰能生巧的经验,在大明被视为个人的固定资产,熟练工匠,被视为有产者。
即便是脱离了官厂,他们在民坊也依旧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他们的经验依旧能为他们创造足够生活的财富。
按照已经逝世的万士和、王崇古等人的看法,他们看江山社稷,不是看具体某个人,而是以一户为最基本的社会单元去考虑问题。
天下田土不太容易明确归属,但读书人的数量,却是作为参考数据,去估算大明的兼并情况,这是王国光在万历元年提出度数旁通的成果之一。
王国光、王崇古、万士和等人认为,有产之家占总户数三成以上,社会才会趋于稳定,有产者占五成以上,才敢说国泰民安。
至于有产者占总户数的七成以上,那就是前所未有、想都不敢想的天衢盛世。
天下人都读得起书,上得起学,简直是疯了之后的呓语。
朱翊钧希望张居正支持自己的决议,虽然朕意已决无人敢反对,但朱翊钧还是希望自己的决议有人支持,最起码帝师元辅,能理解他为何如此决定。
天下困于兼并,万历维新这么多年,做的一切,都是围绕着这句话。
“陛下,臣以为少宗伯所言极是,不过,臣倒是觉得少宗伯说的不太清楚,有些含糊不清。”张居正一只手端在身前,一只手放在身后,看了一圈廷臣才继续说道:“臣还是讲明白的好。”
“陛下,少宗伯说,此门一开,万门皆开,少宗伯真的怕绥远、辽东、吉林、朝鲜这些边方之地索要恩泽吗?并非如此,要就要了,给就给了,这些地方,才多少学子,闹不出什么乱子来。”
“给绥远恩泽,咱们腹地有些人,就要开始鸣不平了,举着宁予外贼,不予家奴的旗号,选对自己有利的方面开门,这丁亥学制立刻千疮百孔了。”
“真的是为了绥远的学子、为了绥远王化吗?恐怕不见得。不过是举着所谓国之九经的大义,弄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方便自己谋取私利罢了。”
“朝中大臣,都是千军万马闯独木桥,在科举中遴选的人中龙凤,在宦海沉浮多年,才能走进这文华殿内,大家也不必揣着明白装糊涂,我把话已经说的非常明白透彻了。”
张居正说完看了眼李长春,才归班坐到了自己的位置上。
高启愚不敢说太明白,只说此门一开,万门皆开、举孝廉,却说的不是很清楚;皇帝说这帮势要豪右贪婪,百米赛跑起跑线在九十米处还不知足;
张居正则是直接把话挑在了明处,因为他不说明白,就有人揣着明白装糊涂!
李长春被张居正看了一眼,毫无反应,不是不怕,任谁被张居正这么别有深意的看一眼,都会怕。
李长春是完全没注意到这一眼,他刚刚才完全明白,高启愚到底在警惕防备什么。
李长春是读了一辈子圣贤书的老学究,这里面一些弯弯绕绕不讲明白,他是真的没看到,他就觉得是个圣恩浩荡的好事。
简而言之,六十七岁的他,不是装糊涂,是真有些迷糊,一如当初刚入文华殿的万士和。
不读史的万士和,天天被皇帝骂,读了史的万士和,被陛下记在心里。
叶向高作为中书舍人,迟迟不知如何落笔,最终只写了一句:上御文华殿议政,言:天下困于兼并,止学堂私门壅隔之弊。
这两句话精准的总结了殿内的争论,但却非常巧妙的盖住了细节,看起来云里雾里,看不真切,不是叶向高有意隐瞒什么,这只是个速记,他回去会把今天廷议内容写成奏疏,呈送御览后,附在起居注中。
其实在张居正讲明白之前,叶向高对高启愚的话,只有一点点的猜测,直到张居正把话彻底讲透,叶向高才明白了,什么叫做此门一开,万门皆开。
叶向高看向了高启愚,此刻的高启愚正在慷慨陈词,他在讲环太商盟的进程,东太平洋的总督还没到,但总督的使者们到了,唇枪舌战自然精彩纷呈,但高启愚极其霸道,对大明要求的底线,分毫不让。
在文华殿内,高启愚就是个万众瞩目闪闪发光的显眼包。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个道理,高启愚不是不懂,张居正的头衔很长,他有足够的威权,在他活着的时候,没人能斗得过他,自然可以讲真话、讲实话、把话讲在明处。
可是高启愚这厮也这么做,看起来有些愚蠢。
高启愚当然不蠢,恍惚之间,叶向高明白了高启愚为何这般做,这么激进、这么显眼。
高启愚的路,就是一条失去了圣眷就会死的路,他在用这种方式进步,向皇帝证明自己的忠诚。
大明朝臣各有各的道,张居正是能,大事小事都有对策;王崇古是奸,奸的人人胆战心惊;凌云翼是杀,杀的人人毛骨悚然;高启愚是独,独到陛下一言可决生死。
这个路,不好走,也好走,主要看陛下。
陛下英明,高启愚这条路就是通天大道!
朱翊钧面色复杂的说道:“高爱卿,可以适当的让步一些,朕看了奏疏,你这些个要求,大明舰队把他总督府炸平了,这些总督才肯答应。”
“总督三年一朝,这数万里水程何其危险?来一趟已经是证明了诚意,不必要求三年来一次。”
“至于质子,也无必要,泰西人又不重血脉亲情,你就是把他们的质子都弄来,又有何用?”
“还有这关税对等即可,让人直接不得对大明起征关税,你总得给总督府留口汤,你连碗都给人砸了,他们怎么可能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xvip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