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九百六十五章 金堤溃蚁穴,非一夕之故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九百六十五章 金堤溃蚁穴,非一夕之故 (第2/3页)

没有触及到反腐司介入的红线。

    大工鼎建,是个千丝万缕的事儿,这里面有很多的账都只能做糊涂账。

    反腐司从设立之初的目的就非常明确,或者说反腐的目的就是压制贪腐规模,防止大明纠错机制失效。

    不至于像王崇古那样,拿了朝廷的银子,宣大长城一点不建。

    徐成楚不由的想起了他成为御史后办的第一个贪腐案,大名府天雄书院山长宋善用,弄得徐成楚非常狼藉,还是陛下给他处理的后续。

    也是从那个时候起,徐成楚才彻底明白,海瑞作为神剑,为什么不办王崇古。

    “很难给陛下交代。”陈末眉头紧蹙,他已经在稽查京广驰道前半段的贪腐了,徐成楚突然说不查了,陈末还是觉得有必要查一查,哪怕是不大动干戈,也要知道,到底多少银子没有到工。

    徐成楚想了想,摇头说道:“我写奏疏给陛下。”

    有了一点小分歧,但也有共识,那就是出京时领的十二案,要一查到底,彻查清楚。

    徐成楚的奏疏入京时,已经是九月中旬,大明皇帝朱翊钧收到了徐成楚的奏疏,反而松了口气,在徐成楚临行前,朱翊钧就反复叮嘱过他,凡事都有个度。

    朱翊钧对徐成楚最大的担心,就是他过于骨鲠了,眼里容不得一点沙子。

    “下旨徐爱卿,卿等栉风沐雨,星夜疾驰,查明驰道窝案,民不容贪,法不护腐,实乃天命攸畏,朕心甚慰。”

    “治国如持火铜鼎,火弱则鼎倾,火烈则膏焚,天下至难,莫过于是。非骨鲠不能持正,非通变不能谋国,今准爱卿所奏。”

    “金堤溃蚁穴,非一夕之故;明堂峙苍穹,在寸木之积,为亿兆生民,常警戒于心。”

    朱翊钧给了徐成楚明确的圣旨,准了他的奏疏,不必过分严密,吹求过急,但也不要掉以轻心。

    王崇古说的七分到工,朱翊钧还专门派了缇骑去调查了一下,发现的确如此,不客气的说,能做到七分到工,已经堪称廉洁典范了!

    比如武清伯李伟修的清华园,和米万钟修的勺园,是三分到工,就是说,十两银子,只有三两银子用于修建园林,其他全都被各种原因消耗掉了。

    赵梦佑专门就清华园各种人工、料价等等进行了核算,除此之外,围绕着京北园林,有上百个庄园,这些大厝,赵梦佑也专门做了账,大多数都是三分到五分到工。

    而驰道能够做到七分到工,已经实属不易,非常非常省钱了,过于严厉的追查,只会遭到普遍反对。

    朱翊钧简单梳理下历朝历代的反腐共识,就想到了一件很奇怪的事儿,那就是乾隆末年搞出了议罪银制度来。

    这议罪银制度一出,代表着贪腐完全合法化,只要给乾隆交够了银子,就能想怎么贪怎么贪。

    议罪银不是赎刑制,赎刑是犯了错之后赎买,是有罪的,是认罪伏法,而且赎买也是减刑,非豁免。

    哪怕八议八辟,这种专门给势要豪右开的方便之门,也是承认有罪在先,皇帝念功勋宽宥在后。

    而议罪银不是犯了罪交钱赎罪,议罪银是预付款,你付了钱,就不是罪过,就可以合法的搞钱了。

    议罪银出现一直到清朝覆灭,是漫长历史时间里,唯一一段时间,贪腐合法的年代。

    即便是胡元,贪腐也是不合法的,忽必烈让色目人充当御史算账反贪,只是忽必烈死后,元廷再也没有能力反贪了而已。

    合法和不合法,这一来一去,差别天大了去,鞑子终究是鞑子,和汉室江山格格不入。

    “王谦来了奏疏。”冯保将王谦的奏疏翻了出来,递给了陛下。

    朱翊钧眉头紧蹙的说道:“给王崇义那个嗣子求情的吗?求情也不管用,此逆贼已然逼良为娼,朕若宽宥,人心难安,朕绝不轻饶!”

    王谦和朱翊钧私交很好,但这是公事,王谦要是给那个逆贼求情,那就要考虑下王谦的立场了。

    王崇古对江山社稷有功,朱翊钧当然念着,可王建这个逆贼干的事儿,其实是在破坏王崇古的身后名,这是皇帝不允许发生的。

    官厂制可是万历维新最重要的成果之一,是王崇古毕生心血。

    “陛下,王谦不是是非不分之人。”冯保将奏疏翻开,递给了陛下。

    王谦劝陛下仁恕?王谦恨不得陛下办个加急!省的惹祸上身,连累无辜。

    王谦的态度很明确,不能宽宥。

    文成公三个字,是他爹留给他王谦的余荫,他亲爹给他攒的圣眷,凭什么王建这个嗣子破坏消耗这些来之不易的圣眷?圣眷也是他们老王家的遗产,他这个亲儿子都没享受到,就给王建消耗掉?

    王建变得无法无天,正是王谦去了松江府后,京师再没人约束,才出现了这些祸事。

    王谦没有给这逆贼求情,他在奏疏里说,死了活该。

    他王谦都不敢犯的事儿,他王建凭什么犯,而且王谦还和姚光启商量好了,姚光启这个女婿的儿子里,找一个改姓王,继承王崇义的血脉,不让王崇义绝嗣。

    姚光启答应了下来,他一共有三个儿子,让一个给岳丈就是。

    “这个案子有趣。”朱翊钧看完了整本奏疏,上半部分说的是王建的案子,下半部分则说的是松江府的一个小案子。

    河南汝阳府一个大把头,传帮带从家里带了十四个人,到松江府做工赚钱。

    这个大把头利欲熏心,欠了六个月的工钱不给这些匠人,这十四个匠人都要靠着他生活,都是乡下汉子,哪里敢反抗,哪里知道如何反抗?

    但就是有四个匠人不服,一人一把刀,拿着刀闯进了大把头的家里。

    这四个人进门就喊:不给钱就砍死你们!砍死你们,别说你们不知道怎么死的!

    大把头大惊失色,就想夺路而逃,却被四人堵在了偏房,动弹不得。

    这大把头跪在地上连连磕头说有钱,有钱。

    大把头,就把四人的工钱给了,这四人仍然不满,让大把头把十四个人所有没给的工钱,全都结清,把剩下没来的十个匠人,全都叫到了大把头家里,最后把工钱结清了。

    这四个人领头之人走的时候说:我们笨,但我们讲道理,既然给了钱,就好聚好散。

    大把头在匠人们走后,就跑到了松江府衙门报官,松江府衙一看这事,就呈送了师爷,师爷下令刑房不理,而且还让刑房衙役警告大把头,胆敢生事,王法无情。

    案子发生在三月份,王谦一直没有直接干涉,但他在密切观察,他还以为这个大把头会发动人脉,让这些个‘刁民’没有任何生计可做,但王谦想错了。

    这个大把头非但没有发动人脉报复,让刁民无法谋生,还专门找人,给这四个刁民找了活儿去做,这么做的原因,是大把头怕这四个刁民无事可做,就登门讹诈。

    而且只要闹起来,刀剑无眼,伤的是这大把头和他的家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