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7章 扩大现勘范围 (第3/3页)
。”杨林关掉对讲机,“排除报案人嫌疑,但死者和凶手的关系还是谜。”他突然指着远处的防火道,“防火道上有车轮印,会不会是凶手开车到附近,再把尸体运进树林?”杨森立刻起身,“去看看,车轮印的间距和轮胎纹路或许能锁定车型。”
防火道的水泥地上,两道车轮印清晰可见,间距 1.5米,轮胎纹路是横向花纹,深度 0.2厘米。“是货车或 SUV,”杨林用卷尺测量,“胎宽 245mm,磨损程度中等,应该是使用了两年左右的车。”车轮印旁有几枚散落的 44码鞋印,与尸体旁的工装靴印完全吻合,“凶手确实是开车来的,把车停在防火道,再步行把尸体拖进树林。”但车轮印在防火道尽头就消失了,周围是片开阔的草地,没有监控,无法追踪车辆去向。
回到尸体旁时,技术人员正在给登山包做 X光扫描。“包里没有电子设备,”杨森看着扫描图,“有个金属盒,形状像首饰盒,但锁着,需要回实验室撬开。”杨林突然注意到包侧的网兜里有半截折断的铅笔,笔杆上刻着个模糊的“W”字母,“这可能是死者的姓氏缩写,但太模糊了,不能确定。”包底的夹层里,杨森摸出张被汗水浸透的纸条,字迹已经晕开,只能辨认出“周六”“山脊”“见”几个字。
“所有线索都太零碎了,”杨林把勘查本摊在树干上,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照在“未知男性,40岁左右,身高 178cm”的字样上,“没有身份证明,没有电子设备,唯一的 DNA样本来自烟蒂,还不知道是谁的。”杨森的手机突然震动,是实验室发来的初步报告:“荧光绿布料的纤维成分是尼龙 66,常见于专业户外服装,但没有品牌标识;机械油样本初步判断为柴油,与货车常用燃油成分一致。”
两人坐在倒木上整理物证时,林间的风突然变大,吹得勘查灯的电线来回摆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