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3章 细致的现场勘察 (第3/3页)
杨林正蹲在面包车右后方架设地面三维激光扫描仪,三脚架的支腿陷进松软的泥土里。“杨森,校准一下坐标系,”他盯着显示屏上的点云模型,“把面包车后轮轴心设为原点,X轴指向停车场大门。”仪器发出高频的“滴滴”声,每秒百万级的点云数据在屏幕上堆积,逐渐勾勒出周围 20米内的地形轮廓。“你看油罐区的地面,”他放大模型上的异常区域,“有片 2×3米的沉降带,沉降量约 5厘米,可能是近期被挖掘过。”
杨森扛着拉曼光谱仪绕到围墙边,便携式设备的探头对着排水沟里的不明液体。“检测到苯并芘特征峰,波数 3050cm,”他报出数据时,仪器的显示屏上跳出橙色的警示框,“浓度 1.2μg/L,属于柴油燃烧后的残留物,但沉积层厚度显示是三个月前的遗留,与案发时间不符。”他用无菌吸管收集样本,“沟壁的苔藓有碾压痕迹,纤维取样显示是聚丙烯材质,和超市购物袋一致,应该是拾荒者丢弃的。”
“三维扫描显示围墙有处破损,”杨林的声音从扫描仪旁传来,他调整镜头焦距,破损处的钢筋在模型上呈现红色的高亮,“缺口宽度 80厘米,高度 1.5米,边缘的混凝土碎屑里卡着深棕色的纤维,和之前发现的粗棉线反光率一致。”他让杨森用多光谱相机拍摄,“450nm波段下,纤维的荧光强度比车内发现的低 30%,说明降解程度更高,可能是更早遗留的。”
杨森操作着便携式 X射线荧光光谱仪,探头对准围墙外的泥土。“检测到铅元素峰值,含量 120mg/kg,”他对照土壤背景值数据库,“超过周边均值 4倍,但同位素比值显示是工业污染,不是近期人为倾倒。”他用探地雷达扫描沉降带,屏幕上的波形图呈现规则的层状结构,“没有发现金属异物,沉降是自然压实导致的,不是挖掘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