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皇帝的心思(1) (第2/3页)
掺假。但即便是亲如兄弟,也会随着日子渐渐长起来,便也有了长长的隔阂。
皇帝最开始对随伯英不满,是因为随伯英说了一句话。
他说,“陛下,天下之人,各有其法,君明,民承天意而安,君昏,民承天意而反。”
这句话挑不出什么错处,但就是从这句话里,皇帝看见了他对皇家的态度,对他的态度。
他忠心,是因为他是明君。
并不是因为他是君主。
这两者之间的差别实在是太大了。皇帝当时心里就有了不满,但并没有说出来,而是顺着道了一句:“爱卿所说极是。”
而后君臣相酌,彼此相欢。
皇帝其实已经记不得那次跟随伯英饮酒具体是哪年了,只记得是太子已经会爬树,抓了知鸟来,一只给了他,一只给了随伯英。
那应该是个夏日。
皇帝从回忆中回过神来,喃喃道了一句:“他是个好臣子,但朕也不是什么昏君。”
可他却从随伯英的那句话里面,顿悟出了一个道理。
像随伯英这般的人,其实追随的是他,而不是皇位。
若是别的帝王,必定是高兴的。认为自己贤能才招来了人才。但皇帝并不这么想,他内心深处升起的是一股惶恐感。
他惶恐的是,若是有朝一日,随伯英找到了他另外一个明主,那他会背叛自己吗?
这个人,不好控制。
他不贪图名,不贪图利,他太有自己的主意了,他连上位者都敢挑选——他不是挑选了一位君主,而是一位贤能的君主。
倘若有一日,自己做错了事情,他就要失望而去了。
随伯英无疑是个好臣子,但他有自己选君主的条称。
皇帝当时就在想,将太子交给他好吗?
他会不会认为太子无才,所以就要另择君主?
这是天下清高才子的通病。皇帝从随伯英的身上,看见了这个病。
这个病,他不喜欢。
虽然念头奇怪,不符合明君的举止,但他确实不喜欢。他更喜欢宫里的太监们,他们只要听话,只要懂事,只要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