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九十八章 传道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九十八章 传道 (第3/3页)

人群里,一个白发苍苍的老朽眼含热泪,鼓起勇气喏喏道。

    刘灵几乎是强忍着自己心中的恐惧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感,扭身便要呵斥这老者赶紧坐下去,别胡乱出声。

    吕梁笑着摆摆手制止了他,道:“老人家说的很对,如果我们走了,失去了粮食来源的诸位定然会缺衣少食。”

    百姓们的窃窃私语再次扩大。

    “但是,其他的百姓们我们也不可以不救!我长生教心怀的并非是一家一姓,而是黎民苍生!”

    此话一出,众人皆是讷口无言。

    谁也不能指摘道长这话的正确性。

    从法理上来讲,人家长生教跟咱们村子的人非亲非故,在大家伙快要饿死的时候来发两天粮食,而且还都是平时想都不敢想的大米白粥、咸菜跟香油。

    而且还免费帮大伙治病疗伤,不少感染了瘟疫重伤垂死的村民都在午后接受了一次仙教的辟邪符箓赐福之后好了大半。

    这一来一回救死扶伤,平均每个村人都欠下了人长生教两条命。

    从情理上讲,人家要走也不是为别的,乃是为了救助更多如他们这般垂死挣扎的苦命百姓。

    他们于情于理,都没有强行挽留人家留下来负责全村人下半辈子的道理。

    当然了,一般的百姓想不到那么深远,当即就纷纷哭喊着祈求道长们就此留下来之类的说辞。

    对于眼前有利可图的事情,这些人往往会选择先占为己有再说。

    这并非说明这些社会底层的百姓全都是些没有同情心跟同理心的豺狼虎豹,这完全是长期缺乏资源的贫困阶级对于资源的本能渴求。

    所谓仓禀足而知礼节。

    缺乏资源的人,往往精于算计。

    因为不爱算计的那一批人,基本都死了。

    这是他们父辈赖以生存的经验。

    仓禀足的人自然无所谓,甚至可以轻飘飘地做一些有损自己利益而顾全他人的好事。

    旁人还会为这种行为大书特书,再为此人冠上一个民间大善人富商的名头,称赞他真是衷心为百姓,为大宋。

    再反过头来对那些躲在阴暗角落处苦恼着下一顿饭在哪儿的人大加指责。

    认为前者衷心无私,后者满肚算计。

    吕梁知道其中的道理,对于这些百姓自私的表现也没有表现出不满,而是平静地道:“诸位乡亲莫急,且听吾说完这第二件事。”

    “我等教中信奉的乃是长生上仙,祂感念人间百姓疾苦,特降下道子普渡世人。

    救济灾民只是我等的第一步,我等的宏愿是要扫清世间疾苦,还百姓一个公道的世界!”

    人群里,小五砸吧砸吧嘴:“……这不跟我的意思一样吗?”

    老七拍了拍他的头斥责道:“老实听着,莫寻思你那些歪门邪道!”

    “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必须要弄明白这疾苦从何而来!”

    吕梁回想起来自己在长生书院进修时看过的种种书籍,心中热血沸腾:“所谓疾苦,并非无缘无故自然出现,而是因为有外力的存在,阻碍了诸位过上原本应该快活的好日子!”

    “你们种出来的粮食,有七成都要变成各种田赋、身丁税、各种杂税、免役钱、科率、和籴、和买钱!”

    “辛苦耕种一年,就连养活一家三口都难。”

    “更别提还要咬紧牙关卖些牙缝里挤出来的粮食,换取麻布织衣,编鞋。”

    “来年耕种时缺少种子,又要借贷青苗,这中间倘若有个头疼脑热的,也不敢请大夫看病,只能硬撑。”

    “运气好时,也就熬过来了,运气若是差了,顷刻就有卖田破家之危!”

    “你们想想,这种苦日子是平白无故就有的,还是因为他人强加在你们身上才有的?”

    吕梁一席话语,听得底下没读过书的百姓们懵懵懂懂,脸上浮现思索之色。

    读过几本书的都是大惊失色,纷纷对视:“这仙教,莫不是要造反不成?!”

    小五一拍大腿,兴奋道:“我就说嘛,还是得造反,反他娘的!”

    (本章完)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