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六四三章 各线战局;万里奔袭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六四三章 各线战局;万里奔袭 (第2/3页)

此尽管有大批物资随船被击沉,但是数十万大军的补给一直没有中断过。

    当然,这暂时就是极限了,至多只能维持如此规模的兵力。

    而且在二月春季攻势结束以后,明军已经推进至比哈尔邦一线,当地出产的铁、铜、金、云母等等矿产源源不断的经由铁路运回国内。

    同时因为更加深入内地,明军的补给也越发的困难了。

    为了减轻后方运送物资的压力,印杜兵团开始扶持当地部族自治,收取粮食,又或是干脆就地征集粮食。

    相反,因为又被击退了数百公里,战线显著后退,英联邦军队的补给问题却更为容易。

    印杜兵团督师梅朝隐在回京述职的时候直言不讳——今年冬季攻势的形势会更差,越深入越麻烦,最好还是在南边的东海岸登陆开辟第二战场,比如…金奈。

    日不落帝国用来保卫这片宝石之地的部队构成十分滑稽,实际上只有3个英军步兵师和2个英军装甲旅,总兵力约10万人,绝对主力则是36个英印军步兵师和勤务单位,计约170万人。

    英印军的战斗力固然不佳,奈何数量远多于明军,这在一定程度上抵消掉了明军的质量优势。

    另外合理的战术也卓有成效,阿奇博尔德-韦维尔上将亲自指导布置多条防线进行纵深防御,明军击溃一两个师之后马上就要面对第二条防线和大批预备队。

    正因如此,梅朝隐并不想再这样硬碰硬的死磕下去。

    他认为从南边登陆以后便可向多个方向大胆挺进,切断英印军的大动脉——四通八达的铁路网,进而导致韦维尔精心布置的防线自发崩溃。

    这一构想无疑是正确的,避实击虚,上策也。

    可惜问题在于大明海军主力被美军牵制在太平洋方向,余部最多只能和皇家海军远东舰队打个对半开的局面,无法夺取制海权。

    由于不需要像历史上一样对付意大利,英军远东舰队得以维持在一个可观的规模,包括伊丽莎白女王号战列舰、厌战号战列舰、决心号战列舰、可畏号装甲航母,另外还有四艘攻击者级护航航母(美援博格级)。

    因此大明决策层在权衡以后决定再一次调整战略重心,准备恢复对澳洲的攻略。

    战争初期在经历达尔文之战和凯恩斯之战以后,明军见识了澳军的顽强死硬,感觉得不偿失,暂时失去了兴趣,随后调转战略重心至印杜方向。

    如今,从阿萨姆邦和比哈尔邦攫取的大量资源正源源不断的运回本土补充战争机器,当时的决断应该也不算错。

    可现在形势又有这般变故,与其让百万大军滞留在本土,闲着也是闲着,不如干脆部署一部分加强澳洲兵团的兵力。

    五月份的时候向澳大利亚增派了一个师、六月又增派一师二旅,现在大都督府决定再从本土调几个师过去。

    澳洲兵团除原本的第五军与第六军之外,又新编成第十二军,预计将会达到14个步兵师、4个野战重炮旅、2个战车旅、2个机动步兵旅、5个工兵旅、3个交通兵旅以及大量勤务单位,总数计约70万人。

    至于澳大利亚陆军,经过多轮扩充已经趋近极限,现已拥有15个步兵师、1个装甲师、2个装甲旅,约77万人。

    驻澳美军有3个步兵师,约10万人;荷印王家陆军残部重新编组为2个步兵旅,约1.7万人,不过战力羸弱。

    由于大明海军的威胁,美澳联军不得不将相当一部分兵力部署在沿海关键地域,提防明军登陆切断后路——就像当年汤斯维尔之战时一样。

    人力短缺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澳大利亚,七百多万人口即便最大限度的动员、以女代男接替工厂岗位也至多只能动员百万人。

    正因如此,澳军迫切希望尽早实施反攻将明军赶下海,否则随着时间推移战局只会越来越不利。

    此前两年因为训练不充分、武器装备不充足无法支持反攻,可今非昔比了。

    麦大帅也持相同看法,实际上他在去年就是这么想的,奈何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相当一部分物资被用于供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