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曾慕圣 (第3/3页)
要这么做呢?他只是兵部的一个侍郎,根本就无法撼动肖知善的决定,但至少他同意了由陆正夫执掌燕军,吕氏后党仍旧是铁板一块。
还有,自从肖知善将皇帝告到太庙之后,太后却惩罚了主事太监莫礼,据说莫礼伤的不轻,并且连差事都丢了,现在的主事太监已经变成了毛峰,与莫礼一同受罚的还有罗春,他是皇帝身边的太监,……
太后这是在警告肖知善吗?但为什么在惩罚了莫礼之后,还要任由肖知善提拔毛峰成为新的主事太监,连京城的百姓都知道毛峰是肖知善的人,难道太后不知道吗?还有罗春,既然他敢背着肖知善将皇帝的诏书张贴在宫门外,就已经成了肖知善的敌人,太后为什么还要惩罚他呢?
曾慕圣苦苦的思索着,希望能从这些杂乱无章的事件中找到蛛丝马迹,进而窥视吕氏后党或者肖知善的下一步动作,但是不行,王爷在京城里的势力太单薄了,尽管一些棋子已经进入到被肖知善掌握的官僚系统中,但这些人毕竟资历浅薄,只能传递出一些零碎的消息,有些信息甚至还不如街市上的传言准确,及时。
昏黄的油灯下,曾慕圣愁眉紧锁,强烈的进取心和无处下爪的困境,在他额头堆起道道皱纹,他已经在王爷面前夸下海口,要用经天纬地之才挑起吕氏后党和肖知善的争斗,可是……,谣言危城的成就已然淡去,剩下的仍旧是单打独斗的艰难。
曾慕圣缓缓的站起来,走到墙角处,蹲下身子抠出地上的一块方砖,从里面取出一个漆黑的盒子,又走回桌子边,取出怀里的信封。
这是周泛青的纳名帖,纳名帖本是官场中的一种潜规则,尤其是对于刚刚通过科举而入仕的学子,几乎都会经过这一步,其实说穿了,就是希望官运亨通的学子,加入朝廷中某一股势力的投名状,只不过多数学子在高中后都会懵懵懂懂,人云亦云的拜在主考恩师的门下,希望借着恩师的名头,获得卓拔的机会,因为能成为科举的主考,不是德高望重的老臣,就是权势遮天的权臣。
但曾慕圣却说服荣王改变了这种潜规则,他巧妙的将纳名帖这种习惯,与江湖上的帮派规矩相结合,在参加科考的学子中,挑选那些既不风流倜傥,也不才华出众,既无显赫门第,又无财富撑腰,但却有着强烈求官欲的学子,接近他们,说服他们拜在荣王的名下,只要献上纳名帖,就可以在荣王的帮助下,……
但只要他们一旦献上纳名帖,就会一生都被捆在荣王的战车上,成为荣王的棋子,因为纳名帖里的第一句话,就是对荣王的效忠之词,一旦某颗棋子想要背叛,曾慕圣就会用纳名帖来威胁他,这些棋子都明白,一旦纳名帖被公开,天下将没有他们的容身之处。
曾慕圣打开盒子,盒子里还有其他人的纳名帖,尽管其中一些并未如愿以偿的步入仕途,但曾慕圣仍然保存着他们的纳名帖,这是荣王在京城里的全部实力,其中官职最大的一个棋子,也不过是刑部大理寺的四品推官。
曾慕圣将周泛青的纳名帖放进盒子,靠在椅子上呆呆的看着,也许他不该在王爷面前夸下海口,毕竟王爷在京城的实力过于单薄,无法主动制造机会,只能等待着机会的出现,然后勇敢的抓住,……
但他并不后悔,纵使千难万难,……也决不能辜负王爷的知遇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