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抑郁症诊疗骗局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抑郁症诊疗骗局 (第3/3页)

色的发挥,但都以“美国FDA等权威机构认证”开头。

    汪涛医生去年在美国参加精神病学年会,“那么多国际专家在一起,国际上也从来没有听说过这种脑神经递质检测仪。”

    北京安定医院西英俊医生也对财新记者确认,“国内外权威期刊和经典的、被认可的教科书上,都没有EFG这些东西。”

    浙江大学神经生物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包爱民不无讽刺地说:“这听上去应该是我们一直在等待着的机器!没想到它这么快就诞生了!瑞典斯德哥尔摩的诺贝尔奖委员会也应该对此很兴奋才是!”

    “但是,”包爱民话锋一转,“根据我的认识,目前还没有任何一家严肃认真的SCI杂志,曾经发表过任何一篇有关这种仪器的科学论文。”

    包爱民教授一直致力于神经性疾病、精神性疾病以及内分泌疾病症状与体征的神经内分泌学发病机制研究,研究课题聚焦抑郁症、帕金森病、精神分裂症以及在这些疾病症状中人脑的性别差异。

    论及精神类疾病的诊断,包爱民说:“目前精神疾病的诊断基本是依靠患者的主诉加症状和体征,去对比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标准而做出,其缺陷在于缺乏客观指标,容易出现医师意见不统一等困境。”因此,科学家正致力于攻克这个难关,“我们在期待弄明白神经递质变化的规律,但这将是一个长期的、艰难的过程。”

    中国台湾、美国等地的一些专家,也对EFG检测仪表示怀疑。

    台湾精神医学泰斗、有着几十年精神医学研究和临床经验的陆汝斌教授告诉财新记者,神经保护及神经再生的确是近十年来非常热门的题目,“但有关神经再生研究近年来碰到一些瓶颈。因为脑部的神经再生仅限于局部区域,且再生的神经细胞若不能长在原来作用的位置,有时候会与原来的神经细胞相互抑制。”

    对于EFG宣传中提到的六种中枢神经传递物质,陆汝斌说:“目前已知的这六大神经元系统可能只占整个脑中神经传递物质的5%-10%,还有太多的东西至今未知。”

    陆汝斌明确表示:“在国际上尚未听说有同时可检测GABA、Glu、Ach、NE、5-HT、DA六大神经传递物质,又能治疗这些物质的EFG工具。”

    哈佛大学博士、美国麻省注册心理咨询师Bill.Tsa

    g,有着在香港和美国20多年的抑郁症治疗临床经验。提到EFG检测,Bill表示,“从来没有听说过”。对于财新记者在某医院就诊时医生问的问题,Bill评价说:“很不专业。临床心理学家或精神科医生不会这样提问。”

    财新记者注意到,EFG官网在“授权医师”一栏,有几个“外国专家”。一位是“Bee

    s”,任职“世卫组织医院专家”;一位是“Make.Li”,任职“世界精神病学会首席专家”。经过核实,上述两家机构根本没有叫这两个名字的专家。

    据财新记者查询,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世界精神病学会也从未认证或推荐过EFG检测仪。

    谁在使用EFG?

    在EFG脑神经递质检测仪的官网上,记者看到10家授权医院。据财新记者不完全统计,仅在北京,就至少有8家医院在使用EFG检测。

    此外,在EFG生产厂家康立提供的推介材料中,财新记者另外发现一份包含40家医院的用户名单,其上印有“商业机密,妥善保存”的字样。用户名单中不乏三甲医院。

    除去EFG官网授权的10家医院以及康立客户名单上的40家医院,财新记者用“EFG”“脑神经递质检测仪”“脑涨落图仪”为关键字在谷歌进行搜索,发现至少还有20家医院在宣传使用脑神经递质检测仪。

    监管者谁?

    在EFG官网中,称EFG“已成功申请PCT国际、中国、美国、日本、欧盟等发明专利”。

    财新记者根据深圳康立销售代表提供的发明专利证书,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专利检索与查询系统,确实查到了专利“脑电涨落分析设备”,发明人是周卫平、徐建兰和刘恩红。这种脑电涨落分析设备,同样获得了美国的发明专利证书,名称为“Method.a

    d.appa

    atus.fo

    .b

    ai

    .wave.fluctuatio

    s.a

    alysis”。通过在美国专利发明网进行核实,该专利存在。

    专利代表专业吗?一位前国家专利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国人总认为‘专利’二字带有光环,其实申请一个专利很容易,专利并不代表可靠或者专业。”

    财新记者曾致电国家知识产权局,得到的回应是,只要这个发明专利符合创造性、新颖性和实用性三个特性,符合审批所要求的法律法规,就会予以颁发发明专利证书。至于社会产业化部分,产品的效果、质量则不归他们管,“归国家质检总局等其他部门管。”

    EFG官网和各家医院的宣传中,还提到EFG技术“经过严格的美国药监局FDA、中国药监局SFDA和欧洲CE的权威认证”。经查,美国FDA和欧洲CE并没有对其进行过认证。同样,财新记者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医疗器械数据查询中,以“EFG”或“脑神经递质”为关键字搜索,均无查询结果。

    财新记者又以“脑涨落”为关键字,搜到两条“脑涨落图仪”的信息。注册号分别是“国食药监械(准)字2012第3211043号”,生产单位是深圳康立高科技有限公司;以及“国食药监械(准)字2014第3210879号”,生产单位是北京市老同仁光电技术中心。

    在食药总局官网上,两款注册产品的适用范围几乎一样:“用于抑郁症发病机理的研究和探讨、抑郁症的疗效辅助评估,仅限成人使用。”描述中丝毫没有提及“神经递质检测”,或者“可用于检测脑神经递质”等字样。

    财新记者连番致电、致函药监局,想要核准“脑涨落图仪”的原始注册材料和核准范围,以及是否可用于“脑神经递质检测”。至发稿前,终于等到了药监局的回复。

    关于深圳市康立高科技有限公司的脑涨落图仪的“检测项目和依据”,药监局回复称,“该产品目前没有相应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药监局的回复还说,产品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分析脑电信号的超慢信号,提供大脑内神经递质功能指标……为相应疾病的诊断和疗效评估提供辅助信息”。

    而关于“临床效果”,药监局的回复提到,“该产品仅针对抑郁症患者开展临床试验”,而适用范围规范为“抑郁症发病机理的研究和探讨、抑郁症的疗效辅助评估,仅限成人使用”。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财新记者,即使按回复所说,可以做临床实验,仍旧涉及两个重要问题:EFG是否超范围使用?临床资料是否做假?

    “应请药监局公开临床试验单位、负责人、数据。”这位知情人建议。

    移花接木背后

    检索有关EFG的正规信息,可以发现对其使用范围的描述,均有“辅助”二字。这意味着,不能单独依靠EFG检测报告进行诊断,更不能据此制订治疗方案。事实上,对于精神疾病的诊断,有一套完整的流程。

    财新记者还注意到,所有专利材料均称其为“脑涨落图仪”;而在实际销售过程中,生产商则愿意将其描述为“脑涨落图仪(脑神经递质检测仪)”;最终在基层医院使用时,院方则直接对患者声称,这是“神经递质检测仪”。

    与这一系列移花接木相伴随的是适用范围和功效的逐级夸大。一款探索型发明创新演变为有效治愈众多精神疾病的神器,检测费用自然比单纯的脑电图高出不少;更重要的是,这能迎合患者对治愈的急切心理,使其心甘情愿地掉入医疗“神话”背后的昂贵陷阱。

    在百度上搜索“北京抑郁症”,排在前面的几个搜索结果,都是使用EFG的医院。

    财新记者接触的前来某医院治疗的患者,无一例外,都是先在百度上搜索,然后被引导至此。

    小雷的病友小维19岁,是家中独女。出现双相情感障碍症状后,也在某医院进行了治疗,花费数十万元。最后病情恶化,情绪完全失控,狂躁不已,在家殴打父母。小维的母亲对财新记者哽咽说,不愿回忆女儿在某医院就医的经历,“太痛苦了。”

    有关神经递质检测仪的广告目前还在随时随地出现。财新记者曾偶然发现,在距离某医院还有数公里的北京北土城环岛路口,就有“某医院”的指示牌,每天引导着大量精神疾病患者前往接受EFG诊疗。

    “脑神经递质检测仪”的网络小广告,更是无孔不入,在许多网页的广告位置或弹出窗口都可轻易找到。“3至7天病情明显好转”“一个月内头痛、失眠、抑郁症、心理障碍等症状基本恢复正常”“治愈率达到98%”等字眼,给那些深陷痛苦中的病友及家属带来希望。

    等待他们的,是更大的失望,甚至绝望。

    (本文原载财新《新世纪》周刊2014年第37期;张进、赵晗撰文)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