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给抑郁症患者“贴标签” (第2/3页)
,这也是我想跟你说的。可我不是不喜欢你,我只是不喜欢你以这种决绝的方式离开。可我知,谁也没有权力苛责你。你的世界没有人能探知。”
自杀是“走捷径”?如果福克纳真的如此评价海明威,我感到遗憾;尽管你说,“谁也没有权力苛责你”,但你这段话明显隐含着指责。你未必了解抑郁症,未必了解抑郁症患者肉体和精神的双重真实痛苦,就“心脏一颤”,作这样的评判,是不是太轻飘?
“一位读者、写作者在微信上私下里说的,因为相近的文学趣味,他常在网上跟孙仲旭交流互动,一切微博上的交流都觉得他不可能得抑郁症。”
诊断抑郁症,是一项非常复杂的专业临床技术,岂是微博交流就能判断?
由于社会舆论对患者的蔑视,甚至患者本人也自我轻视,他会下意识地掩盖病情,用最大的意志力维持日常生活,不愿意放弃“尊严”,不愿意对人倾诉,从而进入恶性循环。人前强颜欢笑,背后暗自哭泣,这在临床上有一个专门术语,叫“微笑型抑郁症”。
“一位他的翻译同行说,‘他明明说等我去广州请我吃牛杂的!’”
同上。
“大概越自省的人活得越痛苦,但您翻译的书还有写过的字,都会留下来。”
的确,据经验归纳,敏感、自尊、克己、自省的人,易于得抑郁症。但这并非科学结论。而且,善于自省的人,未必多么痛苦。请不要把孙仲旭的生活说得这么悲苦,他不需要同情。
“8月初,孙仲旭结束在喀麦隆的4个月公务回到广州,他给几个朋友打了电话,说自己的精神状况可能出了问题。”
我不知道这位朋友的转述是否完整。不管这是孙仲旭的原话,还是略有出入,都不准确。
要知道,抑郁症只是一种心境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这里所说的“心境低落”,可能是闷闷不乐,也可能悲痛欲绝,甚至悲观厌世,但不是“精神状况出了问题”。抑郁症患者几乎不出现精神病性症状,患者绝大多数时候都是理性的。
因此,说抑郁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