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抑郁症患者如何用药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抑郁症患者如何用药 (第2/3页)

个药物,就会摸透那个药物的特性,熟知如何将那个药物的疗效发挥到最佳,如何将其副作用减少到最小。”

    他举例说,中山三院有位老专家特爱用奋乃静,广州市脑科医院已故陈院长特爱用舒必利,还有一位主任偏爱用丙戊酸钠。这些普通的药物在这些老专家用来,通常疗效就比其他医生好,副作用比其他医生少,为什么?他们几十年来长期大量用某个药物,就会摸透那个药物的特性,熟知如何将那个药物的疗效发挥到最佳,如何将其副作用减少到最小。

    对医生来说,技艺高低就在于如何将某种药的疗效发挥到最佳,以及将该药的不良反应减少到最小。

    如何对待副作用

    药物副作用是患者自我救赎之路上的大敌。毋庸讳言,副作用确实存在,有的表现为口干、视力模糊、排尿困难、便秘、轻度震颤及心动过速等,有的可能引起直立性低血压、心动过速、嗜睡、无力等症状。

    不过,副作用也没那么可怕。很多患者一打开药品说明书,就被上面列举的密密麻麻的副作用吓倒,不敢吃药。其实,西药对于副作用,是“丑话说在前头”。西药上市前,要进行多期药物实验,只要任何一名患者出现一种副作用,说明书都会把它列举出来。事实上,出现这些副作用的概率非常低。

    患者还应区分不适感究竟是症状,还是药物副作用。症状和副作用往往接近,如果把所有的不适都归为副作用,患者就可能不堪忍受而中断治疗。

    副作用也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副作用的大小和患者本身体质关系很大,与他服药时的内环境有关,包括心理状态。当患者身体状况较好时,他对于药的耐受性就很好。例如躁狂时很多病人不觉得药物有什么副作用,抑郁时就会觉得很难接受。

    我个人的观点是,对于疾病和副作用,应是“两害相权取其轻”。无论如何,副作用和抑郁症对人的精神、肉体的摧残相比,微不足道。

    经常是这样:当你服药未见效时,你对副作用感受非常强烈,对所服的药无比仇视,每一次服药,都要作心理斗争;一旦见效,药还是同样的药,你再看它,就会觉得非常亲切。

    一位网友给我留言道:“犹记得自己好的那一刹那,恨不得跳起来跑出去拥抱全世界!”

    ——当你感受到药物把你从深渊里拯救出来,一点点副作用又算得了什么呢?

    换药和停药

    是不是抗抑郁药物统统有效?不是。由于抑郁症的特异性和患者的个体差异,有些抗抑郁药物对某些病人是无效的。

    姜涛告诉我,对于单相抑郁,药物的有效率比较高,接近70%;如果是双相抑郁,单纯使用抗抑郁药物的有效率可能也就是百分之四五十,甚至更低。

    如果一种抗抑郁药物疗效不佳,或者耐受性不好,就可以考虑换药。

    换药要特别小心、仔细,考虑到各种风险。旧药停止服用后,还会在体内残留一段时间,它和新药相互作用,往往增强副作用,病人可能会非常痛苦。

    这个过程会持续多长时间,因人、因药而异。比如,旧药是百忧解,因其半衰期较长,可能持续一个月;半衰期短的药物,也许需要一到两周。

    因此,换药时,要缓慢停掉旧药,等1—2周后再吃新药。停药和加药,不能一蹴而就,可以从四分之一片开始,一点点往上减或加,避免对身体的过度冲击。

    联合用药

    有的患者,运气特别糟糕,换药两三次都无效果,就可以归之为难治性抑郁症。对他们,往往需要联合用药。

    所谓联合用药,就是把不同系列的药合并运用,取长补短,形成合力,实现治疗效果。联合用药因其高难度,对医生的技能和勇气都是考验。

    医界对联合用药有争议。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主任医师姚贵忠不支持联合用药。他对我说,联合用药会加重药物的副作用;而且一旦起效,不知道是哪一种药起作用,会影响后续治疗。

    姜涛则认为,单一的抑郁症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