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五十六章 救穷就是救急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五十六章 救穷就是救急 (第2/3页)

时候,陕西一度号称丰穰,关中平原就不提了,一般一年的赋税任务十天就能办完。

    至于各个边镇,依靠屯田,也能自给自足,甚至还能向周边输送。

    但到明朝后期,在草原屯田的恶果开始显现,水土流失严重,西北的山连根草木都看不见。

    这种人为的生态灾难,叠加小冰河期的旱灾,才是明朝灭亡的自然原因,实际上重蹈了西晋的覆辙。

    放眼全国,其实也是一样。被许多网文鼓吹的封建王朝巅峰,拥有“摊丁入亩、永不加赋、高产作物”三大杀器的满清实际又怎么样呢?

    中国人口从六千万骤增至四个亿,生态植被加速破坏,内卷基因开始植入,国人的平均身高和体质开始急剧恶化,直到近几十年才开始恢复。

    这些人的生活,和当时的生态,都是今天也能在网上黑白照片中看到的。

    如果这就是封建王朝的巅峰,崇祯觉得那真是不要也罢。

    实际上,崇祯在模拟中发现,大明从来就不是缺乏粮食,大明缺少的是把粮食运往饥荒所在地的运力。

    或者说,最缺少的是向受灾民众输出购买力的能力。

    毕竟在张居正改革后已经货币化的大明,最有效率的就是银子,但崇祯恰恰最缺银子发放给灾民。

    后来,崇祯在一次模拟战受到原本明朝实行的“食盐开中”政策启发,即把盐引发给边镇,粮商用粮食到地方换盐引。

    虽然这一政策已经失灵,但当时的崇祯以“烟叶开中”代替,让粮商到边镇后用粮食和其他生活物资来换烟草。

    因为烟草不仅耐旱,而且在贫瘠的土地上也能生长,同时在大明全境乃至蒙古都是紧俏商品。

    发展到后来,陕北与塞外、内陆形成经济循环,当地人的收入极大提升,许多外地造反的义军甚至慕名而来,专门到陕北接受招安,从而混入烟农队伍。

    只可惜,由于当时的林丹汗眼红烟草收入,屡次入寇,又将当时的边境打烂,并长期威胁西北。

    再次面临两线作战,那一次模拟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