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御前军议 (第3/3页)
服他。
说白了,袁崇焕的步步为营战术,就是承袭孙承宗。
辽镇一众高级将领,包括满桂在内,也是他老人家的徒子徒孙。
自己毕生的心血,就这样被别人否定,当然难以轻易接受。
但崇祯又必须先说服孙承宗同意自己的观点,这样自己才能更好的说服袁崇焕、祖大寿这些刺头。
他命一个小太监展开一张舆图。“老元戎请看,宁远之外,又将进取于何地?”
孙承宗思索片刻,指着地图上的大小凌河道,“大凌、右屯、锦州三城,土地广袤,自元素修缮之后,可以屯田千顷,更可以进而威胁广宁。”
崇祯点头,又问道,“守这三座城,需要多少兵马?”
孙承宗果断道,“非三万不可。”
崇祯又问道,“恢复广宁,又需要多少人马?”
孙承宗沉思道,“恐怕非五万大军不可,而且一旦八旗大军来救,还需及早回返。”
崇祯点头道,“那便是五万还未必攻得下来。”
“现在假设广宁已下,但八旗汇合科尔沁部,两面夹攻,使我锦州大凌河援军不得来救,敢问老元戎,守到敌人退兵,又需要在广宁屯多少人马?”
孙承宗语塞,再也说不出话了。
这就是步步为营战术的缺陷,每走一步,大明都需要付出莫大的代价,还需要无数的资源去维护。
但是整场战争的主动权,依然握在八旗手里。
随便包围一座城池,你都只能花巨额代价死守,还不敢让别人从其他要塞救援。
想要步步为营,从广宁打到辽阳、抚顺,可能把全世界的白银拿来修城墙和付军饷,都还不够。
说到底,辽西走廊毕竟只是一处狭长的战略要地,人多地少,古代更是被海水淹没的海床。
在这里修建无数军事要塞,其实只是建立虚假的安全感,却把主动权拱手让人。
崇祯又命人拿出两个奏本,分别递给孙承宗和韩爌。
刚才被崇祯逼问到面红耳赤的孙承宗,读完奏本后又换了一个心情。
一向能保持风度的韩爌也神色大变。
他们神情震撼,异口同声道。“陕北怎么败坏成了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