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缺口 (第2/3页)
以6%的耕地贡献了大明22%的财政收入。
与江南同样具有粮仓地位,而且面积广阔得多的江汉平原、华北平原、关中平原,此时则被大明的宗藩占据吸血,折腾得奄奄一息,没有多少余粮可以上缴。
其次则是江南逋赋的高峰期,是在永乐和宣德年间,当时明朝两次迁都,使得苏州府交一石米,还有一石二的损耗,仅一府就每年逋赋百万石。
但永乐、宣德时的大明,也丝毫没有衰亡的迹象。
毕自严微一思量,说道,“逋赋自然是要收取的,否则官吏士民习以为常,愈发没办法将田税收上来。”
“但江南逋赋,往往源于奸猾豪右之家,催缴逋赋,官府又逼取于升斗小民。耗时日久,所得不多,反而会民怨沸腾。”
“臣以为,不如优先整治两淮盐政。”
“哦?”崇祯来了兴趣,在之前的模拟中,他本人也发现,确实盐税来钱更快,相对而言负面影响也比增收田税小得多。
毕自严朗朗道,“国朝盐政,本来蒸蒸日上。神宗皇帝派遣到各地的税监中官,却是贪赃枉法,盐政从此大为衰落,收上来的税银远不如前。如果能恢复生产,必能充实国库。”
韩爌也垂眉道,“这帮盐商凭借自身地位,对灶户敲骨吸髓,从中自肥,实为大明之害。臣以为可杀!”
崇祯陷入思索,毕自严和韩爌虽然都同意整顿盐政,但给出的却是两种方法。
毕自严强调的,更多是恢复两淮的盐业生产,从而提高财政收入。
而韩爌所想的,是官府传统艺能,多抓几个犯了大明律的盐商,宰肥羊赚钱。
崇祯心中暂不欲定下该走哪一条路,只是继续问道。“都察院自有两淮巡盐御史,可否担当此任?”
韩爌看了毕自严一眼,却不说话。
毕自严见状,只好硬着头皮解释道,“陛下,两淮盐商利润之丰厚,冠绝天下。”
“这些盐商背后,难免有几个近支的藩王、致仕的大学士。仅仅派一名科道官去,恐怕是力有未逮啊。”
崇祯点了点头。
这就是开小会的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