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00章 悲剧中的女性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100章 悲剧中的女性 (第2/3页)

德三纲五常和三从四德,就是她们的天,就是她们的地,就是她们无法改变的命运,她们逃不脱封建道德打造的那些无情的精神枷锁。但是在她们的内心里却有一颗爱的种子,遇到适宜的时机就会生根发芽,这实际上是象征着底层女性对生活的一种希望,是任何人也无法将其从她们心里剥夺的希望。也可以看成是她们对自身生活环境的不满,是她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又因为封建道德的束缚,她们追求幸福生活的最终遭遇,大多数必然地会成为令人叹息的悲剧。但犹如飞蛾扑火,她们宁愿为爱而焚身于火,也不愿轻易地放弃心里的愿望。”

    徐明越想越觉得秦玉芬改编的很成功也很有意义:“在现实生活中,秦玉芬在面对侵入自己婚姻的第三者时,醒悟到第三者追求的并非都是爱情,反而是爱情之外的东西。无论是在什么样的社会背景之下,第三者通常都是受到社会谴责的。只是在现代社会中,法律是平等保护所有人的合法权益的,当然也包括保护第三者们的合法权益。对照以前的戏本,我发现秦玉芬新加了一句唱词:‘悔当初,妹不该与情哥哥暗结鸳鸯。’在这出戏剧中,柳凤英在得知情郎蔡鸣凤隐瞒自己另有家室的真相后,因为失望而与蔡鸣凤已缺少了‘情’的维系,之后发生的故事,只是‘义’在起作用。情当然是男女之情,义则是出自一种悔悟,因为对于蔡鸣凤家室来说,柳凤英作为一个第三者,虽然自己是无意中闯入的,是在蔡鸣凤隐瞒真相的情况下发生的,但她也的确是另一个家庭发生变故的原因之一。在这之后,她为蔡鸣凤伸冤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她作为第三者醒悟后的一种救赎行为。”

    钟琴停下脚步望着徐明有些出神:“我真是没想到,你还是一个专业的戏迷。你是真的入戏了,我觉得你分析的实在是太到位了。你说的对,原来的那出戏只是以柳凤英和蔡鸣凤之间的第三者之恋来打动人心的,通篇说的都是一个情字,而现在的改编则多了一个义字,整出戏是以爱和义两种价值观念来判断是非的,以爱和义两种人格来打动观众的,所以,内涵就变得比原来的剧情更加丰富了。”

    徐明继续评说着戏剧中那个具有新意的细节:“剧中的男女主角相对而言,都是对方家庭的第三者。不同的是,蔡鸣凤是始终明明白白地知道的,而柳凤英是被蔡鸣凤有意隐瞒了事实真相,直到蔡鸣凤最后要离开时才知道的。有人将这出戏改名叫‘凄美的婚外情’,这是看重了皮毛,却失去了内涵,有哗众取宠的那个心思,远不如秦玉芬现在的改动。这样一改,便由重情而转为重义,从两情相悦的狭隘的男欢女爱的故事中跳了出来,最后演绎成了一出仗义伸怨的故事,具有了更深刻的社会意义,这样便让第三者之恋在结局中升华了。从个人意义上的情感故事,升华成了具有社会价值的道义故事。”

    徐明和钟琴看的是最后一场,散演后走出剧院,夜色已笼罩着大街,昏黄的路灯下,行人稀少,不见了白天的车水马龙,俩人却谈兴正浓。

    钟琴看了太多的舞台上女性的眼泪,心里总是有一个难以解开的结。她忍不住提出了一个在心里想了很多次的疑问:“为什么在婚姻家庭悲剧中,受伤害的总是女性?忍辱负重的也总是女性,而最后选择宽容的还是女性?这是有意为之的,是男性作家的偏好呢?还是现实的环境所使然呢?”

    徐明望着陷入沉思的钟琴说:“我觉得你的这个问题,可以从中国戏剧发展史的角度来说。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的。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到了明清时期才真正地繁荣起来了。而明清时期正值我国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