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八章:士绅一体,火耗归公 (第2/3页)
《送东阳马生序》中自述求学之艰,正是要读书人不忘寒窗之苦,心怀天下。
说到底,他们不过是借着圣贤书的名义,行利己之实。
“士人当以天下为己任,而非以天下奉己身。”
“你们将朝廷的优容当作理所当然,将百姓的供养视为天经地义。”
陈望冷笑着出声,压着一众文武百官垂首无言。
“你们这般行径,与蛀蚀梁柱的蠹虫何异?“
“你们……”
陈望的声音冰冷,宛若九幽下的魔主。
“对得起太祖立国时对天下无数读书人的期许,对得起这泱泱华夏数千年的文明传承?”
陈望此刻已经走到了大殿的正中,丹陛的正下,背对着高居于皇座之上的隆武。
在最后看了一眼殿内的一众文武百官之后,陈望按刀转身,昂首直视着坐在上首的隆武帝,放下了按刀的手,而后双手抱拳,沉声道。
“陛下……”
陈望的声音沉稳有力。
“臣以为,如今天下疲惫至此,国家昏暗如今,最大的原因便是因为财政之困顿。”
“而财政之困顿,便是因为吏治糜烂,官场腐败,昔日旧法早已不适用于现今之世。”
“《道德经》有云:‘治大国,若烹小鲜。’”
陈望停顿了一下,身形再躬,凛然正声道。
“然如今国势危殆,已至沉疴难起.”
“若要重振朝纲,恢复国家,非彻底革除这等积弊不可。”
陈望深吸了一口气,背对着殿内噤若寒蝉的群臣,目光如炬的直视着高踞龙椅的隆武帝,声音响彻整个奉天殿。
“臣,请变法!”
殿内一片死寂,雕梁画栋的殿宇映着晨曦,将文武百官苍白的脸色照得清清楚楚。
隆武帝高坐于丹陛之上,他的目光沉静,缓缓开口,声音带着刻意维持的平稳。
“燕国公既陈变法之请,心中如今应当已有韬略。”
所有的一切,他早在深宫之内,便已经得到了陈望的奏本,清楚了陈望将要推行而下的新政。
“今日朝会百官齐至,准卿逐一陈奏。”
隆武帝没有直接称呼陈望的名字,而是称之为燕国公。
这也是陈望获封的最后一项殊荣——赞拜不名!
“谨遵陛下谕旨。”
陈望垂首应命,取出了奏本,侍立在丹陛之下的司礼监太监碎步上前,双手接过奏本,躬身呈至隆武帝身前的御案之前。
“此番变法,臣已拟新政四法,伏请圣裁。”
“其一曰:废除一应田亩免税免赋免役,官绅一体,当差纳粮。”
陈望首先抛出的第一条新政之法,便是重法。
此言一处,宛若惊雷。
殿内的沉寂终于是再也压抑不住,顷刻之间已经是喧哗一片。
虽然陈望并没有详细说明,但是光是听到这短短的一句话,却是让一众官员按耐不住。
这样的情景,陈望的心中也有所预料,这样的陡然转变,必然让很多人都会难以接受。
明朝的官员俸禄在历朝历代都可谓是低廉至极。
此番减去免税免税的特权,直接是无疑是抽刀割肉,直达命门,平白少了大量的收入。
免役的特权减除,更是让他们的地位下降了许多,与普通的百姓一样都需要去服徭役,而免役特权的取消,更让他们与平民无异,这等身份上的落差尤为难以接受。
陈望微微侧首,转头向后,看向喧嚣的殿内群臣。
原本还在沸腾的朝臣,在接触到陈望冷冽的目光之后,瞬间便如烈日下的冰雪一般消融。
等到陈望目光横掠而过之后,整个大殿竟又再度重归平静。
一切重归沉寂,陈望这才重新回首,继续道。
“各地士绅既不纳粮,又免徭役,以致各地'诡寄''投献'之风盛行,富者田连阡陌而不输公赋,贫者地无立锥而反供徭役,直至今日,国用日蹙,民生愈艰,叛乱蜂起。”
“各地藩王亦是如此。朝廷赐予王庄,其税赋尽归王府,分文不入国库。竭一地之力以奉藩王,致宗室富可敌国,而国库空虚如洗。”
“臣。”
陈望微微躬身,正声道。
“请自亲王及以下,凡仕宦者,凡有田产者,皆按亩纳粮,皆与庶民同服徭役,徭役艰苦,若不愿服役,可纳银代役。”
陈望的话音落下,殿内群臣虽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