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九章:选择 (第2/3页)
而从汉中府走出到现在为止,周遇懋从来没有让他失望过。
“蓟州镇下虽因北国战事,雕零残破,但是仍有大量的军民。”
陈望轻晃杯中残茶,茶水在瓷杯中泛起涟漪。
“九边积弊日久,武备松弛,商路闭塞。如今建奴败退,蒙古退却,内外暂安,正是革故鼎新之时。”
陈望将茶杯放在了桌面之上,重新定下,而后直视着周遇懋的双眸,目光如炬道。
“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周遇懋的眼神微动,他听出了陈望话中的意思。
“末将,明白。”
陈望要他赴任蓟镇,主要的目的并非是即刻整肃边防,而是整肃卫所,根除弊病,安定民生,快速的恢复蓟州的战争潜力。
蒙古不会南下,土默特部已经北归,马上就要在漠南掀起一场巨大的风暴。
而建奴也没有实力再度入边,长城以内将会在很长的一段时间没有战事,暂时迎来难得的太平时光。
“不要犹豫,也不要有任何的疑虑。”
陈望注视着周遇懋,这一次他没有再有丝毫的掩饰。
“治大国如烹小鲜,但治乱世当用重典。”
“有的时候,雷霆手段却更为有效。”
陈望垂下了目光,凝视着杯中残存的茶水,手腕轻转,任由茶水倾泻而下。
“那些盘根错节的势力,那些吸食民脂民膏的蛀虫,都是阻碍天下太平的绊脚石。”
“如今的天下混乱不堪,斩乱麻,须用快刀。”
“做事的时候,不需要在意反对的声音。”
“倘若反对的声音太过聒噪……“
陈望语气骤冷,一字一顿道。
“那就让这些声音永远消失。“
既有强兵在手,那为何又要去讲什么道理?
这个世界,道理其实并不重要。
起码在现在,并不重要。
道理是讲给说得通的人。
“旧屋既已腐朽,不如纵火焚之。“
“待到烟尘散尽之时,正好重起新梁……“
陈望的平静,但是听在众人的耳中却是宛若惊雷。
“我会奏禀朝廷,奏请你为蓟辽总督,总督蓟辽诸地之军事,节制蓟州、昌平、山海、宁远四镇。”
祖泽傅闻言眉头顿时紧锁。
山海、宁远两镇向来是他祖氏经营多年的根基。
陈望要让周遇懋成为新的蓟辽总督,将他放在周遇懋的节制之下。
祖泽傅下意识的想要说些什么。
但是却在抬头的时候,正好看到了陈望的目光转动而来。
那双眸子锐利如出鞘的宝剑,寒光凛冽,直刺心底。
祖泽傅接触的第一时间,心中的惊惧在这一刻瞬息之间便已经是达到了顶峰。
祖泽傅只觉一股寒意自脊背窜起,恍然惊觉。
现在已经并非是过往的时候,大明也已经早非昔日的大明。
如今的天下,执掌着天下最高权力的人,正是坐在他身前的这位靖南侯。
陈望方才那番关于“快刀斩乱麻“的训示,不只是在指点周遇懋如何施政,更是在从旁侧敲打着他。
细密的冷汗,渐渐浸湿了祖泽傅的额发,他不由自主的再度低下了头。
辽东的格局,注定将会改变。
陈望不是昔日的崇祯。
虽然陈望在此刻还不是皇帝。
但手中掌握的权柄,却比昔日那位深居宫禁的皇帝更为坚实。
崇祯当年面对辽东困局,纵有挽回颓势之心,却无改革之力。
每年千万两的辽饷,从户部拨出时便已被层层盘剥,待到边关时早已十不存五。
整个辽饷体系犹如一张巨大的利益网,就连身为天子的崇祯,也只能眼睁睁看着这笔巨款在官僚体系的运作中不断流失。
那时的辽东就像一个永远填不满的无底洞,任凭朝廷投入多少银两,终究是杯水车薪。
但是现在,辽东的局势在陈望的手中却不得不发生改变。
但如今,时移世易。
北国六部衙门已在战火中倾覆,那些昔日瓜分辽饷的官员们,如今只能在靖南军的刀锋下瑟瑟发抖。曾经威胁大明存亡的清军,在靖南军的兵锋面前一败涂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