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百九十八章:恒持此志成永志,百战问鼎开太平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四百九十八章:恒持此志成永志,百战问鼎开太平 (第2/3页)



    无数双赤红的眼睛死死盯着那摇摇欲坠的浮桥,每一寸桥面都成为兵卒们用性命争夺的战场。

    浮桥四周皆是一片殷红,流淌的血水甚至已经快要染红了水边的水面。

    浓重的血腥味混合着水汽,令人作呕。

    浮桥旁,此时早已是一番宛若人间地狱一般的景象。

    在那些还活着的人,脚下是无数被踩出青白脏器的,几乎被践踏成不成人样的尸首。

    有些尚未断气的伤兵还在尸堆中抽搐,却很快被更多的后来者踩踏着毙命,最终淹没在血泥之中。

    随着越来越多的溃兵登上浮桥,其中一座规模较小的浮桥率先坚持不住,被汹涌冰冷的府河河水所吞。

    惊恐的惨叫瞬间被汹涌的浪涛吞没,绝望的哭喊在府河之中蔓延。

    落水者们在激流中挣扎,很多人还没来得及呼救就被河水吞没。

    府河湍急的水面之上,浊浪翻滚,一个接一个的浪头无情的拍打而来。

    汹涌的浪头劈头盖脸的打下,裹挟着泥沙和绝望的人们沉入水底。

    四周回荡着令人毛骨悚然的哭嚎声,每一声都充满了对死亡的恐惧和对生命的眷恋。

    死亡的阴影笼罩着清军的一众溃兵头顶。

    河对岸的安全地带。

    明明只是不过数十米。

    此刻却显得那么遥不可及。

    府河南南,靖南军中那此起彼伏的尖锐哨音犹如催命的信号,那一道道赤红色的旗帜就像是九幽地府之中招魂的灵旗。

    陈望骑乘在枣红马,停驻在一座临时堆积起来的土丘之上,冷眼看着府河南岸那些抢渡的清军溃兵。

    他的心中,没有一丝一毫的怜悯。

    历史上松锦大战,八镇兵马惨败,在撤退的路上,又遭遇清军伏兵,兵溃军散,不少残兵逃至沿海的海滩之上。

    清军步骑合围而来,将其团团围住,明军残部于绝境之中,犹自背海列阵,与清军做最后殊死之战,一时竟僵持不下。

    然而海水突然上涨,潮汐汹涌而来,清军以重兵围困海滩,静待潮水吞噬一切。

    明军久战疲惫,突围无望,身陷水陆绝境,尽没于海水之中。

    《沈馆录》记载:

    “二十五日戊辰,汉兵连夜出去,欲向杏塔,清人截其归路,步骑数万缩入海边,为清人所击,潮涨渰死,陆海积尸甚多……”

    “……清人三日搜杀,极其惨酷,而汉人视死如归,鲜有乞降者。”

    “拥荷其将,立于海中,伸臂翼蔽,俾不中箭,不失敬礼,死而后已,此事清人亦言之。”

    但是与眼前混乱成一团,争先恐后想要渡河逃生的清军溃兵不同。

    那些明军的溃兵,在潮水上涨,清军压来之际,依然簇拥着他们的将领,用身体试图为其阻挡箭矢,就此被汹涌的潮水所淹没……

    或许在这个世界,在冥冥之中真有定数,万事万物也真有联系。

    崖山一役,十万军民同生共死,赴海而亡,南宋就此灭亡。

    松锦大战,明军残部被困海滩,迎水而没,也就此葬送了明帝国挽回危局的最后希望。

    水,曾孕育华夏文明,载舟远航,拓土开疆。

    水,也曾吞噬家国社稷,载覆之间,断送乾坤。

    汉家的儿郎们,似乎总与“水”有着宿命般的纠葛——因水而兴,又因水而亡。

    这滔滔的江河,潮涌的海洋,既可是滋养民族的母体,亦可成为埋葬王朝的墓穴。

    万千思绪如暗流般在陈望的脑海中交汇奔涌。

    他的目光掠过府河畔血腥的混乱景象。

    而今,河畔场景宛如历史倒影一般呈现在他的眼前。

    只是执刀者与被戮者,已然易位。

    而今,在这济宁府河之畔,水波再次被鲜血染红。

    历史的场景正以另一种方式重现。

    ……

    长天染绛,丹阳烁烁。

    日暮西山,血红的晚霞映照着血染的大地。

    天地间一片赤红,难辨霞光与血污。

    尸横遍野万籁俱寂。

    人如蝼蚁命如草芥。

    伴随着最后一阵零落的铳响,府河南岸的河滩上,最后几名跪地求饶的清兵也栽倒在泥泞的血潭中,再无声息。

    殷红的晚霞映照在陈望的双眸之中。

    寒风凛冽,冰冷蚀骨,旌旗被吹动的猎猎作响萦绕在陈望的耳畔。

    空气之中,弥漫着浓烈刺鼻的血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