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百四十一章:靖南镇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四百四十一章:靖南镇 (第2/3页)

海誓铳的产量很高。

    如今年产量已经达到了两万两千杆每年

    陈望对于军队整编的计划,所有的营镇近战兵的比例和铳兵的比例改换到一比一。

    如果是之前的鸟铳,铳兵占到半数,自然是不行。

    但是现在海誓铳的技术逐年的精益,威力和射程都有相应的提高,这自然是可以做到的。

    如果产出的海誓铳,可以全面列装铳刺,那么甚至可以全员使用海誓铳,直接将十八世纪在欧洲才成熟的线列步兵战术搬到现在。

    不过铳刺的问题,在目前还有一定的技术壁垒,想要突破还需要时间和技术的积累。

    目前,山东、湖广、河南三镇都在接受改编,汉中镇下所积累的海誓铳,勉强对于三镇原有的军兵进行了改编。

    山东镇一万二千余人,河南镇三万九千余人,湖广镇一万八千余人。

    近战兵和铳兵各占了三万五千人。

    近战兵的披甲率在八成左右,还有七千领盔甲的缺口。

    左、猛、西军三部整编之后的新军,共有七万二千人,武备仍旧没有替换,很多甲胄根本就达不到合格的标准。

    也就是左良玉麾下的兵马武备稍微好些,但也只是稍微好一些。

    三镇也都需要武备进行换装。

    按照汉中镇如今的海誓铳产量,还需要一年半的时间,才能彻底对其完成换装。

    盔甲的话,就有些遥遥无期了。

    “南国如今我们实力足够,军器局制作的盔甲全都优先供应给六大宣慰司吧。”

    陈望考虑了很久之后,最终做出了决定。

    事有轻重缓急,四川那边的局势不稳,战事一触即发。

    一线部队的装备必须优先保障,至于南国这边.

    还可以再等一等。

    “河南、湖广、南直隶三处的军器局,如今的情况如何了?”

    陈望做出了决定,而后继续询问道。

    虽然汉中镇军器局几番扩大,但是仅靠一处军器局供应整个势力还是有些勉强。

    其余三地的军器局发展也要提上日程了。

    “河南军器局已经重新选址,区域内部水流稳定,已经修建了不少的水力设施,海誓铳已经开始投产,如今月产海誓铳已经可达三千杆。”

    “后续所有设施修建完毕,按照规划,河南军器局的产量可以达到汉中镇军器局的产量,年产两万杆。”

    河南是中原腹地,在河南的内部,有着大量技艺纯熟的工匠,收拢的工匠人数比汉中镇几番扩编之后的工匠数量还要多。

    河南矿产资源也颇为丰富,可以直接就地征集矿石,进行制作,可以有效的节省成本。

    “按照总镇之前的指示,湖广军器局的武器匠都调往了汉中镇内,只留甲匠。”

    湖广军器局,就是原先的郧阳军器局。

    在攻下了武昌之后,郧阳军器局的名字被改成了湖广军器局。

    湖广军器局的人数并不多,规模也只有汉中镇的四分之一。

    “如果湖广军器局转型全力制作板胸甲,月产量可达千领。”

    “至于南直隶的军器局……”

    胡知礼停顿了一下,说道。

    “南直隶河网密布,极利水利工程的营建,但是工匠并不多,万民军占据南直隶时,到处找寻,将能够找到的工匠全都带到了南京。”

    “我们从山东那边,整合了部分山东的工匠,如今的人数规模和湖广军器局相仿。”

    “所幸武昌、庐州、安庆西军所控的地带,有不少的工匠,这一部分的工匠如果也都算上,规模应该能达到如今汉中镇军器局的一半水平。”

    “不过因为南直隶地理位置缘由,经由中军部方面讨论,为不泄露我军军工技术,所以并没有兴建水利工程,采用水力加工,还是依靠工匠手工,所以没有办法生产太多的甲胄和兵刃。”

    “目前主要还是负责甲胄的维护以及普通兵刃的制作……”

    胡知礼这样的安排,可以说是比较稳妥。

    “不必顾虑太多。”

    陈望挥了挥手,打断了胡知礼的言语。

    “无妨,既然已经决定了放开了,就全部放开。”

    中军部的安排很稳妥,但是很多时候稳妥并不是最好的。

    在这样急需快速扩张的情况之下,眼下二十万的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