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百四十章:内忧外患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四百四十章:内忧外患 (第3/3页)

到他们大军压入江西、湖广两地之后,到时候战事、情况是什么样子,那还不是他们说的算?

    一旁的马玉瑛也同样明白了陈望的意思。

    汉中镇的情况,陈望并没有对于马玉瑛有多少的隐瞒。

    毕竟马玉瑛,将来是会陪着他一直走下去的人。

    所以马玉瑛已经知晓了很多陈望做过的事情。

    马玉瑛并不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大家闺秀,在军事指挥上,她的天赋甚至比她的哥哥马远山更为优异,虽然还不足以带领一师之兵,但是能力也足以胜过寻常的营将。

    马玉瑛很早便已经从四川到了汉中,婚礼的时间也是因为陈望在外所以耽误了下来。

    马玉瑛在汉中镇时,很多时候都呆在汉中镇的中军部分设参谋司内。

    因此在战略上的眼光,早已经是今非昔比。

    “进入湖广、江西两地容易,但是想要接管这两地确实不甚容易。”

    “这些州县的官员不会放任义军入城,同样也不会放任我们入城。”

    马玉瑛所说的情况,是如今大明各地的实际情况。

    明末之时,因为粮饷短缺的原因,加上军将的纵容,所以大多军纪败坏。

    所以在明末的时候,常常流传一句俗语。

    贼来如梳,兵来如篦。

    篦是用竹制成的梳头用具,中间有梁,两侧有密齿,比旧时木制的梳子更密。

    这句话的意思,自然是说官兵搜刮的比贼寇更狠。

    所以很多时候,州县的官员会在官兵来到的时候紧闭大门。

    陈望当初跟随曹文诏时,很多时候都遇到这种情况。

    最为恶劣的是,有一次在山西盂县进剿,军中粮食短缺,他们向盂县要求输送粮食。

    盂县不仅不给予粮食,甚至还在城上发炮,打伤了前去要粮的军士。

    “现在这些事情……”

    往昔不好的回忆涌上心头,陈望眼眸之中的冷意也是越发的深重。

    “已经由不得他们了。”

    “文官趾高气昂的时代,很快就将过去。”

    陈望抬起头,目光向着右侧头去。

    右侧的兵器架上,孤悬着一柄宝剑。

    黄缎龙纹锦套裹住大半个剑身,唯余一缕剑穗垂落。

    阳光透过帷帐照射而下,在镶嵌宝石的剑柄上流转生辉。

    “不过,四川还是要出兵。”

    陈望点了点地图上六大宣慰司的位置。

    “六大宣慰司的整编要加快一些了。”

    “石柱编练两师十二营,合计战兵二万四千人。”

    “永、保两司同样编练两师十二营,酉阳编练一师,荣美和思南合流,也编练一师。”

    “六司底下应该有不少的青壮,不足的兵额,直接征募,征募的标准与汉中镇相仿,不过也需要因地制宜。”

    胡知礼计算了一下,回答道。

    “六大宣慰司共编六师二十四营,兵额七万两千人,应对四川的变局应该足够了。”

    胡知礼沉吟了一下,继而说道。

    “不过宣慰司总体的武备不足。”

    宣慰司毕竟不是朝廷的正规军,本质上的兵马还是土司的私兵。

    所以朝廷不会允许土司拥有太强的实力。

    哪怕是石柱这些一直以来都站在朝廷一方的土司,朝廷也只是稍微放宽一些政策。

    六大宣慰司的军兵披甲率还不到三成。

    很多时候,朝廷征调土司兵后,才会发放盔甲,让他们战时使用。

    这也是为什么,历史上秦良玉领土兵三万,却败在了张献忠手下的重要原因。

    陈望微微颔首,这确实是一个问题。

    羌兵和松潘卫军虽然披甲率同样不高,但是青海蒙古的武备确是颇为精良。

    而且李自成也有可能派遣一支偏师与其合流。

    若是土司兵的武备太差,恐怕在战场之上伤亡会比较严重。

    六大宣慰司的兵马基本都是老卒,纪律严明,同乡同族,善于山地作战,战力彪悍,日后进军西南,无疑是最好的助力。

    这样的精卒如果因为缺乏武备白白折损良多,确实太过于可惜。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